在商代,矛是仅次于戈的第二种格斗兵器,装上矜(矛柄)使用,柄的末端还套有青铜镦。根据安阳大司空村出土铜矛的残痕观察,一般长1.4米左右,为步卒使用。在考古发掘资料中,矛的数量明显比戈要少。在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的发掘中,出土青铜戈230多件,而铜矛只有70件,只占铜戈数量的1/3弱。但在侯家庄1004号大墓中,一处就出土青铜矛700多支。这些铜矛10支为一束,捆扎后堆放在墓道之中。
青铜矛是从石矛、骨矛发展而来的兵器,最早发现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前期的遗址中,矛体呈柳叶形,中间脊棱突起,后面的胶截面作圆形或菱形。骰的两侧出半环形纽或突凸。这种柳叶形矛尚带有石矛、骨矛的遗风。商代中后期的矛一般都有较宽的矛叶,矛叶前聚成锋,矛叶的后面是长长的骹胶。骹的两侧有半环形纽,通过这两个纽可以把矛头牢固地缚扎在矛矜之上。还有一种短骹矛,骹的銎孔直伸入矛脊处,矛脊两侧伸出锋利的矛叶,矛叶前端聚成矛锋,中段内收,下段外展。在矛叶底部对称开两个圆孔,当为缚柄之用。与戈一样,矛柄的末端也装镦或鐏(《礼记·曲礼》注云,锐底的叫鐏,平底的叫镦)。商代的鐏作渐细的筒形,或下端出一尖锥,一侧出一钩刺。河北藁城出土的一件,短圆筒下铸成倒置的牛头纹,牛头尖尖的双角可插入地中。
矛是刺击兵器,由矛头、矛柄组成,矛身中部为“脊”,脊左右两边展开成带刃的矛时,有的脊两侧带回槽,称为“饮血”,便于减少刺杀阻力。“骹”与脊相连,呈上细下粗的筒状,用于纳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