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被砍头,身为湖管总督的老爸为何无动于衷并不求情呢?

2025-02-24 04:28:1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清朝末年,出现了非常多想要救亡图存的人,谭嗣同也是其中一位。谭嗣同出身很好,他的爸爸是湖广总督,自小谭嗣同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他爸爸不同,谭嗣同非常开放,看到自己国家不断被列强欺负,他想要变法图强。由于他的主张受到顽固势力的抵制,最终失败了,他自己也为变法付出了生命。作为朝廷高官,他的爸爸却没有为谭嗣同求情,我认为是以下两点。


一、政见不同


谭嗣同的父亲是非常老式的知识分子,在朝廷做官行事也比较保守,虽然自己的国家风雨飘摇,可是他还是相信自己的国家是天朝上国,按照祖宗留下来的制度治理国家,国家还是可以运转下去。谭嗣同的父亲不能理解谭嗣同提出的变法革新主张,在朝廷的阵营里面,两父子也是站在对立面。由于意见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父子的感情。

二、怕受连累


谭嗣同被慈禧下了砍头的命令,我认为就算两父子关系僵化,可是作为父亲,谭嗣同父亲是伤心难过的。虽然他身为朝廷要员,但他不能够去救自己的儿子,因为一旦他去求情,他可能会给谭家满门带来灾难。于是,为了保全谭家的其他人,谭嗣同父亲没有为谭嗣同求情。

有人建议谭嗣同跑去外国,谭嗣同拒绝了,他愿意为变法牺牲,最终,谭嗣同被砍头。我想谭嗣同的死,应该像司马迁说的那样重于泰山。如果他能够知道目前国泰民安,列强不在,他应该非常欣慰。

回答2: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有两个非常显著的性格特征:谨慎和保守。

当然,这也与他的经历有关系。他们谭家原来也是个小地主家庭,但谭继洵的父亲在谭继洵六岁时就去世,只留下他母亲和儿女七人,所以很快他们家就落败,不久母亲也因病去世,最后靠13岁的哥哥含辛茹苦将其抚养长大。

后来,谭继洵考中进士,再一步一步的升官,这才重新光大他们谭氏家族的门楣。也正因为此,谭继洵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就,非常害怕谭氏家族又因为自己的一步走错而重新回到跌落谷底,所以他的为人处世也变得非常谨慎和保守,换句话说,宁可不要功劳,也不能犯错。

当谭嗣同积极主张变法时,谭继洵直接和谭嗣同公开闹翻,他甚至加入到谭嗣同的敌对势力中,也就是站在慈禧太后一边,成为朝廷顽固派的主要支持者,而在这样的冲突下,谭继洵和谭嗣同虽然是父子,但也是你死我活的政敌,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也在这个争斗中走向破裂。

后慈禧重掌大权,并大肆打压改革派人士时,以谭嗣同为核心的革命派,就基本难逃一死。在这种情况下,谭继洵不敢求情。因为此时清廷并没有追究谭继洵的连带责任,如果这个时候,主动去为替谭嗣同求情,这对于谭氏家族将是一个灾难,所以他只能选择避开这个漩涡,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被杀。

回答3:

他老爸当时也没办法啊,慈禧太后的屠刀已经落下来了。

回答4:

因为谭嗣同被杀头没有被株连就算幸运的了。

回答5: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很懂的避害趋利,而且经过长年累月才得到的地位,他不可能拿自己去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