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含义: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这样的话被称为"点睛之笔",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
原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⑽壁,一龙乘云上天。 不点睛者皆在。
译文: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张)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扩展资料:
典故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释义
:比喻艺术创作在关键处着墨或写作、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词语,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典故
:南北朝时,有名叫张僧繇的画家,画技很高,连皇帝都很欣赏他。
一次,梁武帝在金陵建成安乐寺后,请他在寺壁上画龙。龙画得非常逼真,却没有画眼睛,大家看后觉得美中不足。
有人问:“为什么不画上眼睛呢?”
他说:“不能画呀!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大家笑着不相信,一定要他给龙画上眼睛。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拿起笔给龙画上眼睛。
忽然之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点了眼睛的两条龙腾空飞走了。再看没画眼睛的龙,却仍然留在墙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