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西起起点是甘肃省岷县,终点是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长城起点是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终点是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秦始皇长城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
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境。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向东南,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扩展内容:
1、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2、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3、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
西起嘉峪关,东至虎山长城。
长城遗址跨越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3721处长城遗产,长城也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建筑物。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17] 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
长度
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人们一般说的长城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就是明长城的长度。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经过壕堑359.7千米,自然天险2232.5千米。
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
此次长城的调查和认定,不仅认定了2009年测定的明长城长度,还开展了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的资源调查。
历代长城
中国北方自古便不安宁,在古代主要以游牧为主的蛮族有劫掠的习惯,万里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尤以秦、汉、明三时期的规模最大。秦始皇因其旧址而大筑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逦而至永宁一带遗址犹存。
唐朝时,由于北方的突厥在唐太宗时已经被平定而不再成为威胁,此后三百年未修长城;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使得之后宋朝修筑长城变得没有意义;元朝统治者是蒙古人,仅对一些关口做了修缮,只起到盘查路人和作为商路驿站的作用;与元朝类似,清朝直到灭亡也未修长城。
因而,近来实际修复长城的仅明朝一期,也是今日所见的大多数残存。
只有长城战役勉强算得上再度参与了一次作战,而到了二十世纪,在长距投射的热兵器的发展,万里长城已经完全失去军事功能,后续苏俄建置空军和制导导弹等新型威胁出现后,现代中国的北防工作由侦查卫星和防空雷达网、反导系统等取代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