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声是在四声基础上,笼统地把四声分成两类,故而产生“平仄”。古音和今音的对照,大概是这样分的: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
但是按照古韵的话,举个例子,”湿“我们普通话是第一声,但是在古韵里是仄声的。再打个比方,”国“在我们念来是第二声,算是平声,但是在古韵里是仄声的。
目前分三种:
第一种,律诗常用的,平水韵。
第二种,就是填词常用的,词林正韵。
第三种,就是中华新韵,按照普通话划分的,律诗和词通用。
汉字注音符号分别用“-”、“/”、“V”和、“\”表示四种声调。
诗词谱中的平仄用汉字表示的话有三种:平、仄、中;中就是可平可仄的意思。用符号表示就是:○”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
扩展资料:
易误解的平仄
1、场(下平七阳韵)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2、俱(上平七虞韵)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咏怀古迹)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谊(去声)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4、茗(上声)
5、令: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
6、思(作名词时读作仄声)
7、暇(去声)
8、教: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
9、倾(平声)
10、惩(平声)
11、癸(仄声)
12、泡(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
13、探(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但唐人亦有用作仄声者)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李白:送羽林陶将军)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14、暝(仄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平仄
不知道你问的是古四声还是今四声?
四声分古代四声和现代四声:
现代的四声不需要解释,就是小学学的1234声
古代四声是指“平、上、去、入”,其中“平”声调又包含“阴平”“阳平”两种声调
古代四声与现代四声存在着大致的对应关系:
今1声==古“阴平”声调
今2声==古“阳平”声调
今3声==古“上”声调
今4声==古“去”声调
古“入”声调已经在普通话中消失。
原本读古入声的字现在读音都变成了其他“平、上、去”三声的读音了,这叫“入派三声”
古代把“平”声调称为“平声”,所以参照对应关系,今天的1.2声是平声
古代把“上、去、入”三个声调称为仄声,所以今天的3.4声是仄声
表示平声的符号一般有:○、—、或者直接写“平”
表示仄声的符号一般有:●、|、或者直接写“仄”
在词牌中还有一些的符号:
表示“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这些都不是完全确定指定的,可以依据使用人的想法变化。
---------------------------------------------------------
补充回答:
1.轻声(不标)这种情况只是口语中的一种音变现象,所以不能用书面的“平仄”来衡量分类。
例如:口语中:“他是我的死对头”这里的“头”字实际上就是被音变成“轻声”了,但是如果分析平仄,那它仍然是字面上的2声,属平声
轻声(音变)可以发生在四声的任何一声中。口语里是轻声,书面上就不能说它一定是平或者仄
2.如果一定要把轻声单独拿出来,在口语层面上进行分类。那么我认为应该分在“仄声”里。
因为平声的特点是音长,可延伸。而仄声的特点则是短促,不可延伸。
(平即长,仄即短,平仄构成汉语诗律,所以汉语的格律也被成为“长短律”)
在口语中,轻声的特点是是音短、音弱,不能延伸咏叹(有点像古代的入声特点)
所以我认为它符合仄声的特点,应该是属于仄声的
平仄是根据古汉语四声来分类的
普通话的所谓四声和汉语平仄只有部分对应
轻声也是普通话特有的 更加和平仄无关
平是一二声
仄是三四声
轻声也算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