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精品 葛兆光《何为中国

2025-04-22 15:06:5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牛津精品 葛兆光《何为中国》前言後记
这本小书中想讨论的是这样一些问题,即什麼是「中国」,现代中国是怎样从古代中国逐渐形成的,这个包含了众多民族、复杂文化和庞大疆域的「中国」,在当下面临着什麼样的问题?
为了讨论这些问题,我必须同时讨论以下几个有关「中国」的关键词,即「世界观」、「国境」、「民族」、「历史」、「周边」和「现实」。简单地说就是:第一,古代中国的「天下观」是否转化或者如何才能转化为现代中国的「世界观」?这涉及当下中国如何看待传统朝贡秩序,面对现代国际秩序。第二,传统中国的「疆域」是否可以形成或者如何转化为现代中国的「国境」,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如今有关「领土」问题发生的种种争论。第三,近代以来,中国为何在「从天下到万国」的同时,总是试图「纳四裔入中华」,建构一个庞大的中国和中华民族?这可以让我们理解,为什麼现代中国人仍然有「大中华」的观念,也可以让我们理解,为什麼面对中国民族史的时候,很多学者不由自主要使用「汉化」或者「涵化」的概念;第四,现在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究竟是如何从历史中逐渐形成的,这可以让我们反思,今天所谓「中国文化」究竟应该是单数的还是复数的?第五,近世以来,「周边」尤其是东亚诸国的彼此信任是什麼时候消失的,东亚各国何以渐行渐远?这可以让我们重新理解近世东亚变动中的国际关系。第六,我将从文化冲突的角度看,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究竟是否能够成为一种理性力量,导致国际和平和地区稳定?
以上这些问题,虽然都是在讨论「中国」,但事实上,当我们讨论「中国」时,也不可避免会涉及「亚洲」的邻居,比如日本和韩国(也包括朝鲜、越南等等),甚至涉及到西方世界。生活在这样一个互相联系又互相依赖的世界裏,我们希望反思历史所带来的理性,可以让我们抑制情感驱动的民族主义立场,在同一个世界中相敬如宾,彼此尊重。希望我能够与读者一起,在这本小书中讨论这些关系到你、我、他的大问题。
当然,必须说明的是,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我的这些讨论总是习惯性地从「历史」出发,因为我希望我能够做到「导论」裏所说的,「不仅通过历史知识认识自我,而且通过历史知识与周边邻居形成一些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