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大清王朝,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向没落的?

2024-11-05 23:38: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清朝入主中原最初的四十年里,信心很是不足。顺治初年,因担心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受到外国的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的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就实行了严厉的禁海政策,“片板不准出海”,并下令福建、广东、浙江等六省实行迁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虽然在台湾收复以后,略有放松,仍然有严格的限制。此后近二百年的时间里,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禁锢了自己的江山,更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然而,正是这“闭关锁国”的二百年里,西方国家却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高速发展时期,而我们也正是由于这“闭关锁国”的二百年,从一个辉煌灿烂的峰顶跌入到一个深不可测的危谷。

从表面上看,清朝这近二百年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落后,确实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危害,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可能还被我们曾经视为精髓和国粹的东西,也实在是太多了,完全地认为这“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受困挨打的主要因素,似乎总是没有足够的理由,也站不住脚的。

科举考试,一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是隋的创举。自创立以来,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也因此而创造过许多曾经的辉煌,但其内容的单一,形式的千篇一律,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多年,除了培养出几个出类拔萃的文人之外,还有过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建树?当历史到了近代,中国人再去面对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的时候,科举取士制度已经是显得日薄西山、穷途末路了。

在那科举考试闹得红红火火的日子里,谁又能知道,最后,它带给人们的却是束缚和禁锢?

还有,就是那在汉代就被尊为百家之首的儒家学说,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其三纲五常,其仁义道德,大行天下。虽然在其施行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也立过不少的口碑,但那么多年了,留在中国人潜意识里的影响,怕也是根深蒂固的。一味的中庸,一味的效忠,还能给人带来什么新鲜的东西?

严格地说,中国的江山是一个人的天下,是一家子的江山。什么进步?什么图强?自然都不及社会的“长治久安”来得重要。于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政策,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也正因为这样,当我们祖祖辈辈不经意间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农业大国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培养和孕育。时至今日,面对改革,三农问题依然是让人举步维艰。中国的农业,总有一种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味道。几千年间,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一些与其相伴生的东西,一下子想消化掉,谈何容易?

我们还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去看,也许正是因为中国曾经的辉煌才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或许我们都能够明白,一个辉煌了那么多年的民族,在其自身发展和强大的过程中,其骨子里滋生出来的妄自尊大的意识,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岂能没有?在乾隆皇帝至英王乔治二世的信函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无有。”透过字里行间,谁都可以看出,那就是清帝国浅薄的骄傲和狂妄。

也正因为如此,当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清政府的一班文臣武将还在为了自己铁统的江山在大清皇帝的龙椅下尽忠尽职。当他们还在陶醉于大清帝国昔日的光辉和威严时,压根儿还不知道自己末日的来临。真乃井底之蛙之见,鼠目寸光之识,整整一个国家在他们的“闭关锁国”政策之下也就自我封闭起来。

当那些大清皇帝们每天依然还在威武风光地上朝,透过臣伏在自己宝座下正在山呼万岁的大臣们的身影的时候,或许,也能够听到从1840年那里传来的几声惊天撼地的炮响。(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