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早期(汉朝)造像都是面相丰圆,肢体肥状,神态温静;
十六国时期的佛像以鎏金铜佛像为主,佛像是没有铭文,高肉髻,宽额,大眼横长,而且基本上都是通肩大衣,衣纹为图案U形放于胸前,手印是禅定印;
北朝时期的佛像:北朝的佛像可以看出眉毛高挑,眼非常细长,鼻子尖尖,而且在北魏迁都前跟北魏迁都后都不一样,佛像款式有了一定的变化,衣纹还是呈U型跟V型,而且穿裙露足,发型还是高髻,坦胸露足。北魏孝文帝时造像:出现“秀骨清像”;
南朝佛像:南朝的佛像后面的都有一个屏,而且还有铭文,南朝的佛像还继承了前面朝代的佛像的特征,而且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脸部轮廓很清瘦,看起来整体看起来像瘦桃形;
隋代佛像:隋代的时期并不久,隋代佛像给人一种就是比例失调的感觉,因为我们看到的隋代佛像往往是头大身小,体型壮大,衣纹是比较浅薄的。
唐代造像:圆润丰腴,宽妆高髻,而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头顶出现髻珠)〔唐之前的菩萨像存在胡须,武则天之后菩萨女性化,板凳佛始于唐代有四腿也有六腿〕;
宋元时期(辽菩萨像冠前高后低,束腰)造像:眼睑下垂,丰脸垂目,世俗化略带夸张的简练(布袋和尚〔五代后梁人〕自称弥勒菩萨化身像出现);
元朝造像:梵式藏传释教造像的特征(藏传佛像束腰,蒙传佛像不但束腰而且左右错位);
明朝时造像:比例头大身体小(佛像与莲花通常是分体)(明朝前存在夹纻〔用土做坯,用麻做骨,表面漆,漆干洗去土〕造像,现存的都是国宝)。个体较大的佛像开始出现;
清乾隆时期造像:多穿汉服;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其冠叶呈平板状,眼皮下垂(面光朝下,俯视众生)或头顶微尖开始出现;
东南亚佛教造像:肉髻是尖的造像。
人们可以从佛像造像(佛像早期线条简洁,后来逐渐复杂,髻珠也是从小到大;佛顶珠(白毫)位置也从高到低现在与眉毛上沿齐)形式判断其产生的年代,从造像的材质,造像的工艺方法,造像的包浆程度可以判断佛像传承的真伪;
鉴定要从面相和体形,手印与坐姿,标识与坐骑,及细部与装饰以及材料与质地等,有铭文看铭文,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
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力,整体的风格(背光,头光,肉髻,螺发,白毫,眉间白毫,化佛,宝冠,项圈,臂钏,手印,说法印与愿印,禅定印,璎珞,莲座)等,藏传佛像束腰,蒙传佛像不但束腰而且左右错位。
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他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明朝的金铜黄中泛红;清朝中期的金铜黄中泛青了。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清朝中后期金铜佛像的莲台后面莲瓣不全,封口是垛口。
如何鉴别佛像造像合格与否:
仰视佛像显微笑;
平视佛像无表情;
俯视佛像稍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