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区基岩潜山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控于盆地的形成过程,而盆地的形成又是构造运动的结果,因此构造运动是控制潜山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对沉积储层来讲,储集空间主要是沉积作用产生的原生孔隙、成岩作用产生的成岩次生孔隙和成岩后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当地壳沉降时,沉积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中产生原生孔隙和成岩次生孔隙,二者互为消长关系。地壳上升,沉积间断,由于风化剥蚀作用和大气水的淋滤作用则会产生风化剥蚀及溶蚀孔、洞、缝等次生孔隙,还可能扩大早期已形成的储集空间。沉积间断时间越长,产生的风化壳的厚度越大。
对岩浆岩和变质岩,特别是对变质岩而言,储集空间主要是地壳上升形成的风化剥蚀孔、洞、缝。岩浆岩中的原生孔隙如气孔构造是岩浆岩中的主要储集空间。地壳运动出现水平运动产生褶皱、断裂运动时,就会产生构造裂缝。伴随褶、断运动,地壳往往上升,又会产生风化剥蚀及溶蚀孔、洞、缝等次生孔隙。
按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胜利油区所属的渤海湾盆地为伸展盆地。盆地在太古宇基底的基础上沉积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上古生界碎屑岩,并经历了中生代的挤压、伸展作用及新生代的裂陷作用和裂陷后作用。在挤压、上升、下降、伸展断裂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时代(主要为下古生界基岩潜山)的储集空间特征。挤压作用首先发生在印支期,形成了近东西向的宽缓褶皱和北西向的逆断层,使得古生界隆起的高部位遭受强烈剥蚀,低部位剥蚀较弱。这样,高部位由于风化剥蚀作用形成残余次生储集空间。燕山期表现为挤压和伸展交替,形成的储集空间主要有与断层有关的构造裂缝和与风化剥蚀作用有关的孔、洞、缝。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以断裂作用为主,伴随断裂运动及断块的掀斜运动,产生了大量构造裂缝。地壳短暂的抬升过程也容易形成大量的微裂缝。历次构造运动形成的储集空间往往会被充填。那些有效的储集空间的形成时间与油气的大规模运移和聚集时间基本一致。
太古宇变质岩基岩潜山储层主要是历次构造运动、大气水的淋滤作用及油田水的脱羧引起的溶解作用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