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进入宋代以后,便进入了一个全面的成熟期。其主要标志一是剧目繁多,仅南宋周密碔林旧事》所列就有二百八十多种;二是体制完备,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行当均已形成;三是名伶辈出,《武林旧事》中就载有杂剧影戏、傀儡戏艺人六十七人之多;四是观众激增,对演出质量的要求均空前提高。这些,既是发展的标志,也是发展的保证。
在琳琅满目的宋代艺术消费形式中,最为抢眼的是“宋杂剧”和“诸宫调”,他们构成了早期中国戏曲在宋代市井中的特殊存在方式。“杂剧”这个名称在元代非常响亮,以致今人以为它只属于元代。其实,宋代以“讲”为主的表演形式也称作“杂剧”,它与元代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元杂剧”很不相同。元杂剧或许就是在宋杂剧的“讲”与诸宫调的“唱”的基础上综合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