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结冰的原理是什么?

2025-04-04 14:07:5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大多数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冬天坐火车时听到的“咯噔”声大,就是因为铁轨遇冷收缩,每根铁轨都比夏天时短了一点儿,两根铁轨之间的空隙大了,火车跑起来“咯噔”的声音就大。

液体一般也都是热胀冷缩,但是水却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它只有在4℃以上时是热胀冷缩。天冷的时候,湖面上散热比较快,湖面的水遇冷收缩,体积变小,变得比较重,这些冷的水沉到湖底,湖底比较暖和的水浮到湖面上来,这样不断对流,就会使本来上面冷下面热的水,很快变成上下温度相同的水。等到湖里的水都达到4℃时,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水开始变成冷胀热缩。因水在4℃时密度最大,当温度达到3℃时,这时的冷水就开始膨胀变轻,所以湖面上这层冷水不会沉下去,而是留在最上面。等湖面上的水到了0℃时,就开始结冰,当然是先从表面上开始结一层薄薄的冰,等温度再下降时,冰层会变得更厚,因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始终浮在水面上,冰下的水还能保持4℃的温度。

幸亏水的这一特性,水里的生物才能存活下来。如果水始终保持热胀冷缩,冬天就会从湖底开始向上结冰,鱼类会被全部冻在湖里,并且到了春天,这些冰融化起来也更加困难。

回答2:

水结成冰的原理是物理现象凝固。许多液体在凝固时会结晶,形成晶体的固体。

凝固是指在温度降低时,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物质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目前已知的液体几乎都可以在低温时凝固成为固体,氦是唯一的例外,常压下在绝对零度时仍为液体,需加压才能凝固为固体。

许多液体在凝固时会结晶,形成晶体的固体。结晶的过程是一阶的热力学相变化,在液态固态共存的期间,系统的平衡温度不变,等于凝固点。结晶主要包括二个现象,成核和晶体生长。

扩展资料:

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透明的液体,纯净的水不易导电,在常压下水的凝固点(冰点)是0℃,沸点是100℃。

在4℃时,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为1克,此时密度最大.将水冷却到0℃,可以结成冰而体积增加,它的体积为原来的1.09倍。如果加热到100℃,使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加1600多倍。

水对很多物质的溶解能力很强。水中含有溶解的空气,水中生物的生活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回答3:

物理现象,气温下降就会结冰,水在常规时零度就会结冰,由液ä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