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成书于清朝时期,曹雪芹在书中借贾府二奶奶王熙凤的口,谈到了古代嫡出、庶出之女的区别:“虽然正出庶出是一样,但女孩儿却不比男人,将来说亲时多有为庶出不要的。”在清朝历史上,皇帝大多庶出,是嫡是庶对皇子也有影响,但却不会像公主一样大。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清”,仿照明朝的制度定了一些皇室规矩,其中就有公主封号规定。皇后生的女儿是嫡出,可以封最高等级“固伦公主”,至于妃嫔所生或者被收养的女儿,撑死封“和硕公主”。
满语“固伦”大概类似于汉语的“镇国”、“天下”、“尊贵”,寓意是很好的。一般情况下庶出公主对这个封号只能望洋兴叹,但也有很特殊的情况,比如公主特别受皇帝喜爱,比如公主早逝后皇兄登基,追封她为固伦公主(雍正皇帝就追封过自己的同母妹妹温宪公主)。
康熙、乾隆也都有过破例封庶出女儿为“固伦公主”的情况,但还是乾隆一朝的破例最为特别。乾隆一共10个女儿,5个早夭,剩下的5个里三个固伦,两个和硕,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本来就是乾隆深爱的“富察皇后”所生,封固伦公主并不奇怪。
另外两个,一是“魏璎珞”原型孝仪纯皇后(令妃魏佳氏)所生的七公主固伦和静公主,二是乾隆65岁那年惇妃为他生下的最后一个皇嗣,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和孝公主的婆家我们并不陌生,她嫁去了和珅家,因为是乾隆老来得女,性格脾气都符合乾隆胃口,丈夫还是重臣和珅儿子,和孝公主受宠封固伦公主也挺符合逻辑。
但两个蹲庶女位置上的“和硕公主”就有意思了,一个是纯惠皇贵妃(影视剧中纯妃)生的四公主和硕和嘉公主,另一个,是孝仪纯皇后生的九公主和硕和恪公主。也就是说七公主九公主同母,都是“魏璎珞”女儿,如果乾隆真的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把令妃“魏璎珞”当成心肝肉,怎么可能给她女儿截然不同的待遇?
乾隆皇帝对待令妃,说宠一定有几分,但爱恐怕找不出,这一点只要分析七公主和九公主嫡出、庶出区别对待的原因,就足以证明。七公主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而九公主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只差了两岁而已,这对姐妹出生时她们的母亲还在妃位上。
不过,七公主是令妃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在富察皇后去世、继后那拉氏又被乾隆厌弃的宫廷风云中,令妃像是女主光环加身,生下九公主第二年就晋封为贵妃;乾隆三十年,也就是那拉氏被乾隆“打入冷宫”的同一年,她再次晋封,这回是皇贵妃,等同于副后,掌管六宫。
这样一来,她的两个女儿自然也更尊贵,但乾隆皇帝给七公主“固伦”嫡出封号,却不是因为将皇贵妃看得重,而是因为乾隆为她选择的婆家重要。令妃封皇贵妃5年后,14岁的七公主就封固伦和静公主,半年后嫁给拉旺多尔济,拉旺多尔济出身蒙古勋贵,爷爷是超勇亲王策棱!
策棱,成吉思汗嫡系后裔,不仅娶了康熙女儿,还是清朝论功劳论影响力都排第一的蒙古将领,有他才有了清朝北境的安宁,他对清朝的重要性,就和卫青、霍去病对汉朝的重要性差不多。所以,乾隆要将一个“嫡出”女儿嫁给拉旺多尔济才能显得重视“满蒙联姻”,更好拉拢蒙古功臣勋贵。
但九公主不同,九公主嫁的是名将兆惠之子,一等武毅谋勇公札兰泰。她6岁那年兆惠便已去世,乾隆为了犒赏功臣,许下婚约,虽然兆惠功劳也大,但论政治方面的安抚,自然是拉旺多尔济这边拔头筹。九公主也是14岁那年出嫁,这回,乾隆没有想着封个固伦公主给她。
很明显,拉旺多尔济是未来的“超勇亲王”,家族势力更大,筹码也更多,乾隆的做法主要是取平衡,而不是论这两位公主谁更受他喜欢。公主婚姻只是他为政治需要所作出的设计安排,七公主20岁便去世,九公主23岁便去世,到底有没有婚姻不顺的原因,现在不得而知。
但遍观清朝历史,公主都是被她们的父兄推出去当工具,连改嫁也不被允许,她们虽然是金枝玉叶,却不一定比平凡人家的女孩幸福。
前几年,有一部电视剧特别火,它就是清宫剧《延禧攻略》,此剧讲述了宫女魏璎珞凭借着聪慧的头脑,勇往直前的勇气,如有神助的运气,一步一步“闯关升级”,从区区宫女,一路坐到了皇贵妃的位置,最后成为站在乾隆帝身边的女人。
经过对比史料可知,“魏璎珞”这个角色的原型,乃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此女生于1727年,乃乾隆的第3任皇后,与此同时,魏佳氏还是乾隆40多个嫔妃里生育数量最多的,10年生下4子2女,其中包括后来的嘉庆皇帝,由此可见,乾隆对魏佳氏的重视和喜爱。
那么问题来了,七公主和九公主同是魏佳氏的女儿,为何七公主算嫡出,九公主只能算庶出呢?其中到底有何奥妙?说它之前,我们得先了解“嫡出和庶出”的区别。
早在夏朝时期,我国便出现了“宗法制度”,并于商周时期不断完善,该制度也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所谓宗法制度,即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按照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如此一来,便能建立世袭统治的制度,而保证宗法制度长久运行下去的前提,是嫡长子继承制。
虽然古代男子多为三妻四妾,但这里要注意,所谓“正妻”,从来都只有一个,也只有这个正妻所生的孩子,能被称为“嫡生、嫡子”,即“正宗”的意思;而其他非正妻的夫人所生的孩子,就是“庶子、庶出”。
此时,嫡出的儿子拥有绝对继承权,而庶出的儿子,即使再优秀,都无法拥有继承权,在家中的地位也远远低于嫡子,这就是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儿子尚且如此,女儿们的地位自然更低。
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中写道:虽然正出庶出是一样,但女孩儿却不比男人,将来说亲时多有为庶出不要的。
也就是说,女儿们以后嫁人时,对方若听说是庶出的孩子,极有可能会拒绝这门亲事。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以后,我们再来说七公主和九公主的差别,便简单了。
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后金为“大清”,在随后的日子里,清朝多次对明朝发起进攻,并获得数次胜利,但事实上,皇太极此时面临的形式非常严峻,外部处境孤立,内部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必须快速建立新的国家统治机构,于是乎他参考仿照了明朝的制度。
其中便包括公主封号规定,皇后(正妻)生的女儿是嫡出,她的女儿就是最高封号“固伦公主”,在满语中,“固伦”为“天下、国家、尊贵”之意;而其他嫔妃所生的女儿(包括过继给皇后的),被称为“和硕公主”,在满语中,“和硕”为“一方”的意思,两者差距,显而易见。
不过等到清朝中期,这个规矩也逐渐被打破,若是某位和硕公主特别受皇帝喜爱,那么也能被提升为固伦公主,比如康熙三女荣宪公主,在她36岁那年,康熙将其封为固伦荣宪公主。
公元1756年,魏佳氏顺利产下一女,乃乾隆第7女;1758年,魏佳氏再次产下一女,乃乾隆第9女。生下这2个女儿时,魏佳氏尚且只是令妃,也就是说,无论七公主还是九公主,都是庶女,所以都应该是“和硕公主”。
然而在七公主14岁那年,乾隆却突然把她晋封为固伦和静公主,难道是乾隆突然喜欢上了这个女儿吗?答案是否定的,乾隆看中的,是固伦和静公主未来的丈夫。
被册封固伦公主后的第6个月,固伦和静公主便嫁给了拉旺多尔济,此人的来头可不小,他乃蒙古超勇亲王策棱之孙,策棱是成吉思汗嫡裔,蒙古族重要将领,在他的带领下,清军多次击破准噶尔的军队,擒获准噶尔宰桑贝坤等100多人,正是因为策棱的存在,才保证了清朝北部边疆事业的稳定,当年康熙为了表达对他的感激,甚至将女儿嫁给了他,授和硕额驸,并赐贝子品级。
如今,乾隆要将女儿嫁给策棱的孙子,当然不能只嫁过去一个“庶出女儿”,所以出嫁之前,他将七公主晋封为固伦和静公主,以表诚意。
而九公主和硕和恪公主则不同,她未来的丈夫,不过是一等武毅谋勇公札兰泰,而康熙之所以把女儿嫁给他,是为了犒赏札兰泰的父亲当年立下的功劳,但这个功劳和拉旺多尔济家族的功劳比起来,实在太小,所以乾隆也没想着给九公主封个固伦公主。
真是不由得让人感慨一句:“最是无情帝王家。”一切荣耀恩宠的背后,其实都夹杂着无数目的,高高在上的公主,也不过是权力背后的工具罢了。而七公主和九公主嫁人后,也并没有过上多久的好日子,其中七公主20岁便去世,九公主23岁便去世了,实在令人感慨。
公元1796年,清高宗乾隆禅位于爱新觉罗·颙琰,史称“嘉庆帝”,一般而言,皇子登基后,会给他逝去的生母、兄弟姐妹进行追封,比如当年雍正即位后,就将早已逝去的妹妹温宪公主追封为固伦公主;而嘉庆即位后,也第一时间将生母魏佳氏追封为孝仪纯皇后,可为何最后还是没给逝去的姐姐和硕和恪公主进行追封呢?
其实,背后还有一个令人悲伤的原因——和硕和恪公主当年是死于肺结核。
《皇朝文典》上书:尔和恪和硕公主,柔嘉秉性,雍肃流徽……何图灾眚之婴,难回沉痼。乍闻疾状,因临视以惊心;旋接逝音,遂追维而陨涕。
其中“沉痼”,指的就是肺结核。对古代历史有了解的朋友会知道,在中国古代,肺结核可是不治之症,加上其具有传染性,所以人人都非常害怕,可想而知,当年和硕和恪公主被确诊为肺结核时,宫中会掀起怎样的波澜,更不知道有多少人受她传染而丧命。因此,嘉庆帝也不好给这位可怜的姐姐进行追封,真是让人叹息。
看清宫剧,确实能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电视剧里实在有太多不靠谱的情节,甚至严重违背史实,想要真正了解历史,还是得通过阅读史书典籍。
因为七公主被乾隆送去和蒙古联姻,为了表示对这次联姻的看重,所以乾隆给七公主嫡出公主才有的封号。至于九公主又不去联姻,所以只能算庶出。
这是因为七公主先于九公主出生,而且年龄也比较公主大,所以能算嫡出。
九公主送给了太后抚养。从延禧攻略来看,魏璎珞为了讨好太后,在九公主出生后就送给了太后抚养,而七公主是其亲自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