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儿子,叫包繶和包绶。
1、包繶(1033—1053),北宋名臣包拯长子,生母董氏,十九岁时娶淮阳崔氏为妻。崔氏是当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外孙女,因此包家与崔家算得上是门当户对。
2、包绶,幼名包綖,生于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享年四十八岁,北宋名臣包拯次子,生母是包公身旁侍妾媵孙氏。
包拯30岁的时候,他的妻子就去世了,也没有给保证留下个一儿半女。后来包拯又娶了董氏,为包拯生了个儿子,名为包繶,长大成人和名门之后崔氏结婚后没留下一儿半女竟染病身亡。包拯到了花甲之年,也没有后人,以为包家要断了香火,就在这时,事情出现了转机。
原来包拯还有一位妻子,名为孙氏。当初孙氏说她怀了包拯的孩子,包拯并没承认这个孩子,并且把孙氏及孩子送回娘家,不知道是因为孙氏是陪嫁婢女,还是包拯不认为孩子是他的。
在包拯过60大寿,大儿媳妇抱回来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说是当初孙氏生下的包拯的孩子。包拯看到孩子跟他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肯定是自己的孩子,这才认下了当初被自己抛弃的孩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拯
包拯的墓志铭中记录的很清楚包拯一共有四个孩子,他的大儿子过早的就夭折了,包拯有两个女儿,一个嫁到离家很远的陕州,另一个许配给国子监,包氏家族的继承全靠包拯的小二子。 上世纪80年代世界八大船王之一包玉刚也是包拯的后人。
包遵亮介绍,全国各地包公后裔总人数没有确切的统计,估计约有10万人,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云南、贵州、江苏、四川、福建等省。其中,安徽省内除合肥以外,庐江、舒城、桐城等地也有包公后裔聚居地,累计约有1万人。
包繶因父亲包拯官居高位,自幼便受到特殊的荫补,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获得宋仁宗赵祯赐封为太常寺太祝,但还未上任便于婚后第二年病故。
崔氏伤心欲绝,谁知祸不单行,数年之后,五岁的儿子包文辅又夭折,崔氏与包公失去了唯一的长子和长孙,但包公夫妇毕竟是开朗之人,不希望崔氏年纪轻轻便在家守节,劝她再嫁,但崔氏执意不从。便说:“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心满意足矣。”此后崔氏在包家守节二十年,后来宋哲宗下旨加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为当时大文豪苏轼所撰,收录在《东坡全集‧故枢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堪为一段佳话。
包拯有儿子。
包拯有两个儿子,包拯的儿子是包繶和包绶。包拯的儿子们都和包拯一样走上了为官的道路,包拯的大儿子包繶做官做到了太常寺太祝和潭州通判,但是大儿子做官没多久就去世了而且比包拯去世的早。
包拯的二儿子包绶做官做到了朝奉郎和通判潭州。在1105年去往潭州的路上,包绶身染重症,船只开到黄州附近,包绶便撒手归西了,享年四十七岁。
扩展资料:
宋朝清官包拯的生活非常俭朴。包拯的长子包繶时常与父亲同僚的子弟交往,目睹那些人披金戴银、锦衣玉食,渐渐地产生了羡慕之心。
一天,包拯见包繶闷闷不乐,便问他原因。包繶说自己因衣着寒酸而遭到别人的奚落。包拯听后把自己手抄的一本《古圣贤言录》交给包繶,令儿子认真阅读。
包繶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录有孔子的话: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不好吃不好为耻,那么实在不值得与其探讨追求真理的问题。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要想立志于追求真理,必须要有充分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准备。包繶毕竟是包拯之子,自幼受父亲高风亮节的熏陶,一直以俭为荣,以奢为耻,他看过孔子的话便猛然醒悟,羞愧满面,急忙跪在包拯面前认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
包拯有后代,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
《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包拯传》
译文
当初,包拯有一个儿子,名叫“镱”,娶崔氏为妻,担任潭州通判时死了。崔氏为亡夫守节,不再改嫁。包拯曾经把她的陪嫁女送走,在娘家生孩子,崔氏暗中慰问她的母亲,让她好好照顾那个陪嫁女。包镱死后,崔氏把陪嫁女的儿子带回家,取名叫“包纟廷”
* 23 浙江乐清柳市 :包拯 包绶 包康年(公未禄卒,同宗包闻绍长子包惟莘过继) 包惟莘 汝昂履志许克善 讲明清胪百代兆 吉一朝崇祖成德 尚贤永膺福钜起(礼)秀(义)景(遵)元(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包拯第32代“起”与安徽省合肥联谱“礼”开始统一排行字辈)
24 浙江泰顺县新浦乡:文元一应,君奇士正,兆天起圣,立国长发,其祥邦家,繁荣昌盛,百世奕芳芳 (泰顺的始祖包全公是包驮公的第十代)包宅村始祖包全,生于唐天宝六年(747),唐贞元元年(785)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长溪知县。包全于唐元和六年(811),“沿剡水,跨天台,历东瓯,爱其山水之胜,风物之美,气候温暖……自安固西江溯流而上,盘桓深入,溪水潺湲,林峦峭耸,舸牵既穷,乃弃舟登岸而入……”见其地适于安居乐业,“遂伐木之佳者以为庐,锄活阪以为园,瀹清泉以为池,种芝术,兰芷,委此而终老……”
25 浙江台州包氏字辈:虎言随祖永成昌
26 浙江温州文成县珊溪镇:德大启文士正昌 明经广学绍忠良 光联(训)上(诗)国(书)家(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文成“联”与合肥“训”统一字辈) 包学冠0577-67732812
27 浙江东阳市防军 :包拯 包绶 包耆(寿)年 包执中 包通直 铉绣邑宗火 孟士永
28 浙江景宁县郑坑乡:景中时上志,廷耀德明良,国佐兴邦泰,熙光永世昌。上党郡《清河堂》(石柱村)包驮公约公元557年自润州丹阳(现在的江苏镇江)迁徙景宁县鹤溪镇,后来再次从丹阳到景宁元末明初从鹤溪迁到北山,清朝迁到石柱 。
29 浙江遂昌县湖山乡:士嘉世逢维 绍高崇登朝 立志(20代)定现名 继起永兴隆 成聚开华国 贤儒安万邦(建洋村包志能)
30 浙江宁波市镇海 :包拯 包绶 包景年 包安中 包帮直 包必胜 (排行) 有元璋荣容.世胜敬昊干.深本钥仲奎.光士复盛祖.振大起(玉)于斯.贤豪庆济楚.佩玉冠朝家,从云佐圣世,海东沛德长,克承恢宗绪 (钟包村名人世界船王包玉刚)
31 浙江松阳县横樟 :包拯 包绶 包耆(寿)年 包执中 包通直 字辈: 仁绍池寿忠 睿子随文庭 时希有肇大 应继经国涵,玉日士人立,志明绍加学,秉政延宗帮,永定芳世茂,成培祖德光
32 浙江建德市乾潭芝峰:正大诚(光)明,严熙纪志 (2007-07-29 21:16:00) 包绍佳(150978)
包寿年孙包通直之子包仁来到松阳 之后第四代其中一支去后周包了
包仁是通直公的儿子 任南宋大理寺右评事,后辞官回兰溪,老婆一天到晚唠叨个不停,仁公便独自离家来到松阳 续娶蛤湖村潘氏然后在形成松阳遂昌一带的包姓子孙
包公一生有过四个孩子:长子“子繶,太常寺太祝,先公卒”,过早地夭折了;两个女儿,一个远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一个许配给了“国子监主簿文效”。包氏家族繁衍至今靠的全是包公的这个次子包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