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潇是个一年级的新生,她的性情与没有她的名字给人的那种感觉,反倒很拘谨。入学后,在班上从不主动和同学说话,也不和他们一道玩儿。上课时,她不敢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她嗫嗫嚅嚅,像个蚊子哼。课间一个人缩在课桌前不出声,郁郁寡欢。潇潇的爸爸经常出差在外,很少照顾家里。她的妈妈长年病休在家,使得她很少有机会同小朋友玩儿,总是一个人呆在家里。潇潇在家虽不苟言笑,但行为举止正常,只是一见陌生人就很害羞,躲在一旁,不敢说话。 潇潇的表现属于社交性退缩,由社交恐惧引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平时表现正常,一旦处于社交情境或集体生活中,就出现异常反应。例如怕见生人,回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胆怯退缩,表情紧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3岁之后就开始有交往的愿望,这也预示着他们交往心理的萌芽。他们强烈希望与同龄人交流沟通,仅仅和成年人特别是单单与父母交往,已经不能满足此阶段交往的社会需求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就会对自己交往能力缺乏自信,进而影响人际交往,甚至出现社交恐惧。 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大中小学生,对自己的交往能力持怀疑态度。在了解中小学生交往能力方面,国家有关组织调查设计了这样几道题目:一是“我能和各种类型的人愉快相处,这句话是否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统计发现,36.4%的小学生、31.7%的初中生、32.6%的高中生和25.6%的大学生回答“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中小学生对自己的交往能力评价偏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怀疑自己是否能与各类型人愉快相处。二是“你是不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站出来发言也很积极主动?”统计表明,40.3%的小学生、38.6%的初中生、34.4%的高中生和28.7 %的大学生作出“不积极”的回答。由此可见,社交恐惧在我国的孩子当中已经比较严重,已经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绊脚石。孩子出现“社交恐惧”,根源何在呢?有些家长可能会责备孩子,“这孩子怎么这样呀”。认为是孩子的不是,对孩子的行为表示不满。这是十分不明智的,其结果只能是把孩子进一步推向“社交恐惧”的深渊。下面一个咨询个案,值得大家思考。 十年寒窗,万方好不容易挤进了高校的大门,可他一个学期没读完,就难以读下去了:与人交往时,他心里特别紧张,目光不敢看人,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走路也怀疑别人在注视着他,后来,连有人坐到他旁边,心都“砰砰”地跳,以致课也无法上下去。在申请休学时,班主任怀疑他有心理障碍,把他带进了心理咨询室。 他告诉心理咨询师,上高中时,由于他学习成绩一般,又来自农村,因而老师有些看不起他,课堂提问几乎从没有他的份儿。他心里很反感老师,认为老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故时常用眼睛去“瞪”老师,以泄心头之“恨”。一次,他“瞪”老师时,与老师的目光不期而遇,老师随之走出了教室。“不好,老师看出了我恨他”,他心里一阵紧张,以后他不敢再去“瞪”老师,但眼睛又不听指挥,总是要去瞪,因而只要见到老师就紧张不安。后来,又发展到与其他人来往时,也要用眼睛去“瞪”别人,并觉得别人也都知道他在“瞪”人,尤其是想控制自己不去“瞪”别人时,反而更要去“瞪”,心里也更加不安,只有独处时,他才体会到一种轻松。 “你是患上了‘社交恐怖症’。”详细地询问病史和心理测查后,心理咨询师肯定地对万方说,“不过这是一种可以治好的心理障碍,你不必过分害怕。”在简单介绍了疾病机理和治疗方法后,首次主要同来访者一起回顾了他幼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经历,以便找出生病的病根。 “小时候的我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他讲,“从小父亲对我很严,动不动就骂我‘不中用’、‘笨脑壳’,常常因为背书或考试而挨骂或逍责打。所以,我从小就胆子小、怕事,尤其是怕父亲。大约8岁时,一次家里来了两个客人,吃饭时说我额头方方的、嘴巴翘翘的,顿时羞得我脸面鲜红,放下饭碗就离开了饭桌。此后,只要家里来了客人,我都想办法躲开,尤其是不敢与生人同桌吃饭,怕被人笑话。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注意自己的形象,觉得自己确实长相欠佳,感到自卑,性格也越来越内向。初中毕业时,上了中专分数线又因体检不过关而落榜。后来被重点中学录取,我一心想着要考上大学,高一和高二平静地过了两年,谁知高三时‘瞪’老师又瞪出了毛病。”听了来访者的一番叙述,心理咨询师对他进行了如下分析:“从你的早年生活经历中不难看出,经常性地被贬低,以及长相欠佳被人讥笑,使你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形成自卑、内向等不良性格,这是你发病的心理基础。随着年龄的增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你的自卑心理越来越重,也更加注意别人的评价,并尽量减少与人的交往而保护自己的自尊。但与人交往又是生活、学习所必需的,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你就经常为此感到矛盾和焦虑。上高中后,理想使你专注于读书而减少了杂念,心理冲突得以暂时缓解。但想考上大学,又担心者不上大学的心理悬念,同样给你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般来说,这种压力是促使人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能量,但压力过大时,也容易由某一生活事件为契机,转而使这种外向的精神能量指向自己的身体,扰乱自己的心身。所以,你以怨老师、‘瞪’老师为契机,重新把注意力引向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用自卑的心理来臆测别人的言行,把别人有意无意的言行都同自己联系起来,认为是不友好的表示,产生了心理学上称之的‘牵连观念’”。 听了心理咨询师的分析,他表示赞同,说:“知道了眼睛‘瞪’人的根本原因,自觉自己的病也好了一大半。”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瞪别人这种现象,一般来讲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心理咨询师接着说,“因为它已在你大脑里形成了‘条件反射’,这你要有心理准备。但是只要你坚持上学,对症状采取不在乎、不理睬、不对抗的态度,症状逐渐地会在你心理上淡化而自生自灭。”经过3个月的治疗,万方终于有了明显的进步,能自如地与入交往,高高兴兴地告别了心理咨询师。这个实例对我们是个很好的启示。导致儿童社交性退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属于气质性社交障碍,生性腼腆、胆小、好独处;有的属于挫折性社交障碍,由于某次社交情境中有不愉快的经历而致,例如,被人喝斥而产生自卑,因寻求自我保护而不愿与人交往。还有些孩子则是由于家庭环境不良造成了封闭性格,特别是孩子幼年时处于相对封闭环境,缺乏与同伴交往的实践而不知如何与人交往。然而,不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社交性退缩,几乎都与早期的家庭教育不当有着内在联系。 这些孩子,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有时只是为了一个小小的过错而遭到父母过分严厉的训斥,甚至受体罚;有的父母因情绪不好而将不良情绪毫无道理地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这种家庭里,便产生害怕心理,孩子甚至不能辨别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孩子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他们从父母的言行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很无能,总是做错事,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这类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有程度不同的社交恐惧倾向,严重者会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前面的事例正好说明这个道理。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防止和矫治孩子的社交恐怖呢?一是父母注意自己的教育行为。作为父母应重视并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社交恐惧倾向,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言行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父母应该对孩子给予更多爱护、表扬和鼓励。这样往往也就预防了孩子的社交恐惧。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交往障碍,必要时应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查找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二是指导孩子进行自我调适。孩子在交往中出现恐惧症状时,教他强迫自己做数次深而长的有节奏呼吸,同时心里要想着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地位,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平时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打下基础。三是增进孩子的知识和能力。有时孩子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知识领域过于狭窄,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或是能力不足。因此,平时要教育孩子加强对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多看课外书籍、报刊,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有了知识和能力,定会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克服羞怯。四是及时地让孩子投身集体生活。许多交往障碍都有童年孤独的生活影响。目前,有的家长片面地认为孩子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因而阻止孩子与同伴交往,也有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当学生干部,灌输当学生干部是吃力不讨好,耽误学习时间,等等。这些做法剥夺了孩子们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削弱了他们的交往能力,提供了形成交往障碍的“土壤”。这是我们应当预防的。我们应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如果家长能在孩子社会交往处于萌芽阶段时,不失时机地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体验,如果将孩子及时送入幼儿园和学校,在集体生活中满足他们交往的愿望,可以预防孩子出现社交性退缩。
系列课程第二节:宝宝害羞,不爱与人交往怎么办?宝宝害羞,不爱与人交完,见到熟人也不愿意说话,我们作为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宝宝,锻炼宝宝!
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一般情况下是孩子成长的毕竟阶段,再不愿意交往的孩子,跟自己的父母也比较亲密,尤其是妈妈。那么,小宝贝们不愿意与人交往主要由那些原因呢?
一、性格因素,小宝贝本身就比较内向,胆子有点小,见到生人比较害怕就不太喜欢与人交往,尤其是2岁所有还在“认生”期的孩子
二、家长因素,家长对孩子过于娇惯,都是主动与孩子交流,没有培养还孩子自身的沟通习惯,长期以孩子为中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不需要跟别人交流,别人会主动来找他/她。孩子交流动机几乎缺失
三、生活因素,生人、外人接触较少,参加活动不多,缺乏主动交流机会。
而爸爸妈妈们需要怎么做呢?经常带他去人多的地方玩耍,商场里面的小型游乐场,体育公园,参加各类兴趣班的试听课等等,反正哪里小朋友多,就带孩子去哪里,自己也主动去跟对方家长聊,让孩子自己玩,多鼓励宝贝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和交往。这样慢慢就会好起来,也是对今后上幼儿园很好的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