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路平台无非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纯为骗钱而成立的平台,为跑路而跑路;
另一种是还不起钱,不得不跑路。
当地政府没有防患于未然,不作为,出了问题不及时解决,p2p跟风暴雷是必然的,因为爆了比不暴好啊~反正没人管
你好楼主如果楼主的手机恢复出厂的时候选择的是删除手机内的所有数据,或者恢复出厂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提示你,那么这种情况一般都会将手机中的数据全部删除包括你的私密相册数据,所以在进行恢复出厂设置操作的时候一定要将珍贵的数据保存,包括你的多媒体文件联系人信息重要的信息等等。楼主这种情况只能建议你使用手机数据恢复软件来恢复一下看看能否将数据恢复了,手机数据恢复软件如果要恢复的比较有效果也只能是去购买付费软件了。当然了露露也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免费的数据恢复软件但是效果可能会差一些,而且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付费的软件也有可能无法将你的数据恢复的,再加上是私密相册的数据这个就更加不好恢复了,所以这种情况下如果数据对你特别重要那么只能建议你尝试去招呼一下了如果找回不了那我这个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了。
面对跑路潮的袭击,部分投资者不知如何维权:有的采取激进投资的做法,不料再次中雷;更有甚者萌生跳楼轻生等极端想法。在此,建议投资者应对跑路不要着急,要积极理性维权。
其一,收集证据。
得知P2P平台跑路后,尽全力从两方面收集证据:一是自身与平台关系证明资料,比如与该平台签订的投资协议、转账凭证、网站的服务协议等;二是平台相关资料,如平台网站的截图、公司内部的照片、经营资料,管理团队等信息。
其二,抱团取暖。
一般来说,P2P平台跑路后,投资受害人都不会太少,而且很有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作为投资受害人,想尽一切办法联系其它投资受害人,团结众人力量,收集公共证据,通过创建维权QQ群、集体发帖等途径抱团维权,扩大维权舆论影响力,给跑路平台试压,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其三,理性协商。
并非所有的跑路平台都是诈骗性质,大部分平台跑路是因为运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坏账等原因引起的。如果选择的P2P平台属性并非诈骗,此种情况平台多数都有抵押物,比如房产、车产等。如果在跑路前,能与平台的负责人员联系上的话,最好采用理性协商的办法,让平台方尽可能用现有的一些不动产、抵押物等变现补偿。
其四,报警维权。
一旦协商无果,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向平台所属地区报警,及时向警方提供证据资料。最好是联合当地受害者联合报警,为案件侦破争取时间。
其五,行政诉讼。
在报警未予立案,或者办案进度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可以去提起行政诉讼,向律师求助,一般胜诉50%。但是一般投资受害人比较多,所以行政诉讼的期限也会比较长。
10种P2P碰不得!
第一类:提供20%以上年化收益率的p2p公司,坚决远离。
道理很简单,给投资者的收益率都20%甚至30%了,给融资企业的成本至少40-50%,请问哪个企业能接受这么高的融资成本呢?要么是银行不给续贷了,要么是企业经营周转出现严重问题,已经没有现金流,否则绝对不要这么高的融资成本。
换个角度讲,别的p2p公司15%融资成本,你25%,起点上就多了10%成本差异,你拿什么和人家拼客户,如果15%的p2p公司再降融资成本给融资企业,那么25%融资的企业肯定得不到好客户了,25%融资的p2p公司还是会死。
第二类:单笔投资都在千万的p2p公司,坚决远离。
本身小微金融、p2p就是做的小额分散,靠区域分散、行业分散、金额分散来规避风险,如果单笔额度几千万,一旦有一单出现风险,会导致大量投资人的本金发生损失。
第三类:自融性p2p,坚决远离。
由于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从线下小贷公司借钱成本又高,随着P2P的火爆,许多缺钱企业就起了成立P2P平台的念头,而这类自融P2P平台也是当前P2P行业内最大的风险来源之一。很多制造类企业、地产类企业、矿业企业,该类公司主要集中在2个毒瘤,一个是资金集中在单一项目,风险巨大;一个是自己给自己融资,风险控制和尽职调查很难做到第三方那么公正、客观。
第四类:团队人数少于100人甚至少于20人的,坚决远离。
很简单,互联网的确可以给平台提供大量的客户来源、申请、概念融资,但是你要知道,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而不是互联网,而金融的核心又是风险控制,一个只有20人团队的p2p平台号称管理5个亿资产,还全是通过网络审核,这不是骗鬼呢吗?20人团队,去掉技术、去掉财务、去掉客服、去掉前台、去掉行政、去掉总经理、副总经理,还能剩几个人在踏踏实实做业务风控?没有线下团队的实地考察及风控,暂且不说如何识别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就是签约和催收这一环节,都能把这20个人玩死,如果客户在分散在全国,那么低于100人的团队,根本无法支持公司业务持续经营。
第五类:区域集中、行业集中的p2p公司,坚决远离。
有些p2p公司只做一个行业,比如地产、钢铁、建材,酒水饮料,一旦行业风险来临时,整个盘子都会出现风险,另外因为团队薄弱,只做一个区域的p2p公司,也会面临区域集中,客户相似度高,难逃风险集中的厄运,违背小微金融区域分散、行业分散、金额分散的原则。
第六类:团队成员80-90%技术出身,擅长互联网、擅长推广、擅长客户体验,根本不懂的金融,或者不重视金融的p2p公司,坚决远离。
道理同上,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不是互联网,风控必须放到足够重视的位置。
第七类:公司创始人没有行业经验或者行业经验少于3年,公司成立不足1年的p2p坚决远离。
1、此类公司根本不懂小微金融,也不懂p2p,之所以开p2p公司就是随大流,根本没有任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像当年的团购网,2年内冒出来上千家,现在只剩不到10家了,其余都成了炮灰。
2、小微企业客户及多行业服务经验需要积累,培养团队需要血的教训,新成立的团队及公司需要观察。
第八类:先开理财业务后开信贷业务的公司,所有项目都用A、B、C代替,投资人不知道资金流向、也没有债权列表(一旦出现风险异动,投资人都无处追索债务)的p2p平台,坚决远离。
不少平台,开始没有债权,都是虚拟的,真较起真儿来,初始一个像样的客户都没有,一套完整的合同都拿不出来,更别谈什么资金流向,债权列表了!这类平台往往涉及非法集资,尤其是财富管理业务比信贷业务先开展的,一定要远离。正常状态都是信贷业务比财富管理业务早开展半年至一年时间,运转稳定了才会逐步开设财富管理业务。
第九类:没有自己核心风控技术、风控模型、客户管理系统,无法做到尽职调查,甚至连第三方支付监管都没有的p2p平台,坚决远离。
出于好奇,可能几个有客户的销售,有权利的政府或国企领导,协同一批款爷,就把公司开起来了,反正是成立了公司,不太做业务,虚拟一批客户或合同,然后去找银行、找目标客户融资,主要投资给地产、矿业、周围朋友的项目。号称自己在和vc、pe接触,张口闭口就是多少倍估值,实际就是挂这p2p互联网金融的掮客。
第十类:网站和别的p2p公司雷同,感觉像是只改了个名字而已。系统也是花几万块钱买的,后台漏洞严重,随时会被黑。此类p2p公司,坚决远离。
此类p2p公司抱着随时撤退的想法,连技术团队都不愿意投入,简直就是皮包公司,唯一的几十万注册资金全部用于网络推广拉拢客户了,拉到了客户就骗,骗完就跑路。或者没拉到客户,就没钱了,自己也倒闭了.
以上回答可能并不尽善尽美,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望楼主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