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6年4月,习近平在对文物工作重要指示中这样强调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意义。
一年之后的2017年4月,习近平在考察广西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时再次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9年8月,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专程前往敦煌莫高窟。那一次,他鲜明地提出:“保护好我们的国粹”“讲好敦煌故事”“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指出,总书记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既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出于对中华文化将来如何发展的总体谋划。中华文化的发展,一定意义上不可能脱离传统,而应在延续优秀传统、守住自己发展根基的同时,敞开胸怀把各个民族的创造纳入其中。
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正如习近平所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有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才能让中华民族薪火相传。
参考资料:人民网-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这件事在习近平心中有多重?
一句话概括我国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意义:
保护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保护传承非遗,展现生活智慧”、“活力社区,活态非遗”、“振兴中国传统工艺”。
强调它的精神意义,设法使公众成为这一天的主人,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使国家文化遗产日成为全民的文化遗产日,使国家举措转化为每一个公民自觉的文化行为。
遗产日是一个纯文化的主题日,所有活动都应是公益活动。
文物和文化机构的工作要在遗产日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进行遗产内涵与保护意识的普及工作。教育界利用这一天,培养下一代人的中华文化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