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多少才配买两万的包包

2025-02-24 23:43:1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作者:八命先生最会写小黄文的清新girl,经常劝人分手的毒舌女,擅长一本正经的胡搅蛮缠。混迹码字圈的小污女,励志做最有趣的傻白甜。

01

你最贵的包包多少钱?

挣到多少钱才能买很贵的包包?

我有个朋友超有意思,除了整天欺负老公以外,脾气性格也特可爱。有天我们共同的朋友晒出来新买的包包,大家叽叽喳喳的讨论,哪个女孩儿不想拥有一件心爱的奢侈品啊!

这小姐姐很牛逼,很会挣钱,但总也舍不得花钱。结果,那天她特兴奋地跟我们说:我要立个flag,等老子年薪50万的时候,我也买个LV来背背。

我是那种想做什么就要立刻去做,想买什么必须马上就买回来的人,一直不理解她们那些非要等着资产很稳定才去买买买的人。可当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竟然觉得很酷,坚持认为她很棒棒。

见识多了些以后,我开始慢慢理解一只昂贵的包包到底对女生有着怎样的意义,我开始慢慢懂得稳固的经济基础会给女生多么大的底气。

很多时候我们买的不是包,而是激励。

02

可能跟经历有关系,我个人对奢侈品的追逐没有其他女孩儿那么狂热,但我喜欢花很多很多钱旅行,住很贵很贵的酒店,用很高级很高级的水彩颜料。

大家都是在用超出平均水平的钱在消费,看似是在买很贵的东西,体验很高级的服务,但实际上,是内心的渴求与获得。

我同行CC是个93年的妹子,除了自媒体还做着其他生意,她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先富起来的同龄人”,保守估计年薪百万。

我刚刚提到的那个晒包包的妹子就是她,这是她自打经济独立以来入的第二件奢侈品。我还记得她买来第一个包包的时候在朋友圈里说:很多时候商品本身并没有多么大的使用价值,但它带给你的精神力量却比一千碗毒鸡汤更管用。

CC跟我们说,她以前也觉得那些动不动就攒钱买包的女生可真是有毛病,她甚至觉得那些图案也太丑了样式也太一般般了吧。可真的当自己入了第一件奢侈品之后,她突然明白为什么那些女孩子的内心活动了。

很兴奋,很激动,有了新的动力。

这不是虚荣,而是自我肯定。

03

我把CC话陈述给魏老板的时候,他瞥了我一眼说,人家都年薪百万了,买个两三万的包自然不会影响生活质量。可你看那些为了买个Chanel,要节衣缩食小半年的女孩子,这不是有毛病吗?

他还说,做人就该踏踏实实的,买不起就不要痴心妄想,何必要吃苦受累买那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东西啊?我当时心想,死开吧,有本事你别意淫路虎和玛莎拉蒂啊。

当奢侈品还需要用【奢】来定义的时候,就说明它已经脱离了本身的使用价值而存在。我们买的就是贵,我们买的就是它的高级,它的延伸价值。

如果不是因为它能够给你带来超乎寻常的自信,如果不是因为它能够鞭策你抵达更遥远的地方,如果不是因为它能够赋予你真真切切的优越感,谁会吃几个月的泡面只为攒一个两万的包包啊?

你别奚落我们的自信要从奢侈品里寻找到。我说了,这是一个方面,仅仅是一个方面而已。读书能够让你有内涵让你更自信,运动能让你有气质让你更自信。

奢侈品也是,不在于这个包包本身的面料多高级,不在于这条裙子的设计多么时尚,而是那个logo,而是让你紧张、激动、纠结好久的价格。

所以我说,每个女孩子都应该有个“奢侈品”梦。

04

月薪多少钱才配买两万块的包包?

不得不说,现在的小孩儿真早熟,这问题最早是我妹问我的。她问我那些工资少的女孩儿攒钱买很贵的高到底有什么意义啊,你背上很贵的包也不能跨越阶级啊,反而倒像是A货。

这问题我回答的很慎重,毕竟一句话就可能会影响某个人的一生。我觉得是这样,人跟人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是存在差异的,有些人就算成了千万富翁也仍然觉得一万块钱买个包不划算,而有些人就算要吃五个月的泡面也要买下那个很贵的包。

其实这个问题真正让我不适的,是我妹用了【配】这个字,似乎有钱人都是老大,而普通人就低他们一等。用金钱来划分阶级没毛病,可这个问题总归带有些歧视的意味。

月薪4000就不配买两万的包包呢?

辛苦攒钱买件奢侈品真的很low吗?

我反而觉得这些姑娘很牛逼,努力赚钱买心水的东西很可爱,有什么让人不齿的地方吗?你愿意把钱存起来话说明你很理性,可我非要攒钱买买买这也是我的自由,跟别人没有任何关系,更没有理由上升到“配与不配”。

哪怕你只是个刚步入社会的实习生,也有资格用两万的包包。同样,不管你挣到多少钱,永远要记住一句话:奢华易得,教养难得。

包包总会有的,我们也要更努力才是。

回答2:

什么是令人羡慕的生活?

没有工作时间限制,频繁旅游,想吃就吃,想玩就玩的生活肯定能被归为其中,并且引来大批羡慕。以前在台湾交换,一位老师以担忧的语气说,现在台湾的年轻人好多都只想着毕业以后开间民宿。事实上,还真有不少人同样有这样的想法,选择包含但不限于开民宿,还有开咖啡馆、开花店、开蛋糕店等等,总之是一批看起来小资且安逸的梦想。

同样的,逛旅游、时尚、美食公号或网站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评论:羡慕博主这样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还能赚钱,同时感叹自己当下的无奈。事实上,与其说我们在羡慕这样的生活,不如是羡慕这样的工作。这类工作没有我们认定的关于工作的种种“限制”,工作内容看似也是我们闲暇时才会做的事情,因此看起来总是自带“轻松愉悦”的光晕。

这种认知实际上存在两个误区。第一是对“令人羡慕的工作”的误区:对这种生活大多数人并未亲身经历过,而当每天疲惫时浏览着别人的生活,不自觉萌生一种强烈羡慕的感觉。这种情况就像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里说的,看一本游记,我们会看到旅行者写着“旅行了一下午到了XX”,但是如果要完整的叙述这一下午的过程,难免叙述者会恼怒,听者或看者也会厌烦。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生活恰恰都是完整叙事模式,而他人的生活却是“游记”模式。

再有一个对“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的误区:对生活的评价不等于对工作的评价。导致二者边界模糊的原因在于,工作提供了生活的物质基础,并且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关系是决定性的。

讨论到工作、收入和理想生活之间的关系,很多人的想法是要等有钱之后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一定要做能迅速挣钱的工作。当然,工作无疑是一件占据我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但如果为了金钱将就,消耗的却是对生活更广义的认知。

今天如果有人对社交平台那些各式各样“博主”进行分析,会发现,这些人具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且将这份职业品性和个人生活融为一体,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质感的人。这样的人生固然让人羡慕,但这只是表象,我们羡慕的实际可能是那些我们并不拥有的可能性:他们能够有勇气不断去尝试,并活成令人羡慕的样子。

很多人对钱的认知超越了“工具”,所以为了省下这个“工具”才会产生诸如逃票、闯红灯、大费周折在旅途中辗转颠簸的行为。甚至过分赋予金钱和地位、优越感之间的关联。你一定想过的生活和金钱有什么关系:钱是生活的基础,钱能影响你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是,钱没办法决定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当下的这一刻,你永远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另一种生活。

如果凡事要等到攒够钱,安排好一切,把生活像是升级打怪一样凑够装备再去追寻,那么看着别人成功再来后悔就显得可笑。更何况,生活是由每一个当下组成的。如果赢得了钱,但年华已逝,快乐也来得不那么痛快了。

将金钱作为选择过什么生活的前提的人,大有人在。可怕的是,即使当我们有一天满足了选择的金钱条件可是我们已经失去相信可以选择生活的能力。正如弗洛姆所说的那样“我们是一群盲从的人,相信我走的道路一定会导向一个目标,因为我们看见其他人都走这同一条道路。我们置身于黑暗中,我们之所以保持勇气,是因为听见每个人和我们一样地吹着口哨。”但是我们不曾想过是否其中有些人只是因为害怕而把口哨吹的如此响亮。

本文章由百家号作者今儿个呢,浏览此文章,喜欢的亲们可以在下方点个赞,支持一下,喜欢也可分享和关注哦!

回答3:

这种情况和月薪是没有关系的,和各个人的喜好有关系。

一月挣1万块钱也可以使用两万块钱的包包,有的人一个月挣5000也是这样。

回答4:

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