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普达措未建立国家公园之前,旅游活动对属都湖、碧塔海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为确保景区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2006年,按照“政府主导、保护优先、特许经营、社区共荣、社会监督”的原则,将属都湖、碧塔海等区域科学划定为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4个功能区。
为切实解决好当地原住居民的安置和发展问题,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比较平衡,将位于公园范围内的洛茸、白中、尼中、普拉4个藏族村庄划为公园传统利用区,对居住于公园范围内及其周边的近4000名社区居民,每年从公园经营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反哺,使公园内及周边村民得实惠、受教育,切身感悟到保护好普达措国家公园的绿水青山,才拥有金山银山的硬道理。
为使更大范围的动植物资源和人文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公园保护区面积从141平方公里增至现在的602.1平方公里。从微小开发利用面积2.3%与有效保护面积97.7%的占比,到观光方式的转变,种种细节都可以看出,“保护第一”的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普达措国家公园试点的准则。
分析人士表示,国家公园既不是单纯供游人游览休闲的一般意义上的“公园”,也不是主要用于旅游开发的“风景区”,而是由国家划定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地,旨在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兼有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等功能,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