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
幼儿具有面对与处理同伴冲突的能力,不同的幼儿处理的方式不同,而教师的权威常常在解决同伴冲突中起着关键作用。即便是小班的幼儿也能意识到教师的权威是强有力的,因而在教师未介入的时候会用教师的名义威胁对方。
但教师的个人权威并不是真正解决同伴冲突的办法。我们最终要让幼儿学会理解规则、遵守规则,而不是服从个人权威。这也是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整体出发。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不该无所作为,当幼儿不具备服从规则、运用规则来解决冲突的相关经验时,教师应该及时介入,提供引导和支持。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幼儿的行为方式以及问题解决技能很大程度上受早期生活经验和经历的影响。因此作为父母,应注重发挥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善教养方式。
除了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幼儿之外,父母还应加强与幼儿之间的思想沟通。只有亲子间彼此真诚表达、平等互动,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效的亲子沟通要尊重幼儿,使幼儿充满自信地与父母沟通,表达真实思想。不能一味地训斥、忽视和拒绝幼儿,要尽可能引导幼儿学会表达真实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幼儿之间有了冲突怎么办
(一)在干预时机上的问题
1.过早干预幼儿的同伴冲突
案例一:
下午吃完饭后,中班的王老师组织幼儿在室内玩玩具,小赵在玩玩具车。这时宝宝走过来,他也想玩小赵的玩具车,宝宝对小赵说:“小赵,借你的玩具车玩好么?我也想玩玩具车。”小赵没有同意:“不行,我还要玩呢,你去玩你自己的玩具去!”宝宝听了很生气,伸手抢过玩具车玩了起来,差点推倒了小赵。班主任王老师看到后,急忙跑了过来,一把夺过宝宝手里的玩具车,严厉地对宝宝说:“谁让你抢别人东西的?小赵不给你玩你就推他呀?把他打伤了怎么办?还学会打小朋友了?跟小赵道歉!”之后老师温声细语的安抚小赵,让小赵原谅宝宝,并把玩具还给了他。
班主任王老师选择在冲突一发生时就进行干预,没有给小赵和宝宝独自解决冲突的机会。教师这样做虽然可以有效地规避幼儿在冲突中受到伤害,但是这毫无疑问地剥夺了幼儿发展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可以说,王老师并没有把握住这次幼儿冲突事件中的教育契机,幼儿并没从此次冲突中学到什么。
在之后的访谈中,王老师坦言,这么做主要是因为怕幼儿在争执中产生暴力行为,怕幼儿间的冲突升级,给冲突中的幼儿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王老师认为幼儿园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幼儿的身体不受伤害,确保幼儿的身体健康。而幼儿间的同伴冲突很有可能发展成幼儿间的暴力冲突,比起在幼儿在冲突中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自己的解决冲突的策略,保护幼儿身体不受伤害显得更为重要。
在幼儿一发生冲突时就进行干预的做法在幼儿园是十分常见的,不止王老师一个人这样做。从王老师的话中可知,促使幼儿教师“迫不及待”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是出于对幼儿安全方面的考虑。但是这样做剥夺了幼儿独立解决同伴冲突的机会,削弱了幼儿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解决同伴冲突的策略,幼儿发生同伴冲突时会更加依赖教师。
2.过晚干预幼儿的同伴冲突
你好,幼儿发生冲突,教师需要看冲突的情况,如果只是一些问题上的争辩,可以先不要介入,但到一直观察,随时关注事件进度,或者进行适时的引导;如果冲突已经是身体上的冲突了,那么需要介入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