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梁羽生的小说前后联系不一样

2025-04-04 16:09:0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初读羽生先生武侠小说的读者,往往会为小说的“系列性”所吸引,人物、情节的联系足让人一部接一部寻书追看。比起金庸、古龙二位先生,系列性可说是羽生先生作品一个较为突出特点,正如有人所说的,羽生先生35部小说,足以构成一个和正史平行的武侠史。然与此同时,小说的系列性也带来小说之间某些情节、人物的矛盾或破绽,从而使得某些人据此作为攻击先生的依据之一,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应该说,这些矛盾很多都是客观存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羽生先生在创作过程中照应不周,或是由于创作时间先后等原因所造成的从中可以得出某种启示,应该说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是面对这样庞大的武侠体系,以上观点在一定程度也显得片面。个人以为,分析这个问题,或许通过回顾羽生先生30年的创作历程,能够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羽生先生小说中的年代背景是从盛唐至晚清,涉及唐、宋、明、清四个朝代,但是这35部小说的创作历程,却并不是年代越古老的小说越早创作(记得自已小时候也曾这样想当然),相反年代最近的《龙虎斗京华》是其第一部武侠作品。同时羽生先生的小说创作也并不是一部接着一部,连载于同一份报纸。30年的创作历程中,除了早期创作《龙虎斗京华》、《草莽龙蛇传》,末期《武当一剑》最后5个月这两个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2至3部小说在不同的报纸同时连载,最高峰期即1966年至1967年时,曾有四部小说同时连载。由于多头创作,使得其辛苦构思的情节、人物不能集中在一部作品中反映,而是要分散到不同的小说中。这种情况表现在,一方面同一时期构思的人物分别在不同系列的连载小说中出现,另一方面就是部分为小说构思好的情节由于种种原因而转移到另一部小说中,或是由于改变情节发展改变了原来了构思,又或是完成了一部小说后之前对于这部小说的一些构思未能用上而转移到尚未写完的小说中。

同时考察羽生先生小说的连载时间、人物、情节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其全部作品虽然按照各自小说中记载的年代背景可以顺序排列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历史体系,但是事实上羽生先生的创作过程更多还是采取“三部曲”的模式,即一般在同一时期同一份报纸上创作各自独立而又在人物、内容、情节互相关联的三部小说。典型的有如早期冰川系列的《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冰河洗剑录》三部,萍踪系列的《萍踪侠影》、《散花女侠》、《联剑风云录》三部,中晚期的《游剑江湖》(即《弹铗歌》)、《牧野流星》(即《折戟沉沙录》)、《绝寒传烽录》(出版时分拆为《弹指惊雷》、《绝塞传烽录》二部),也有三部曲加一部后传模式,即在三部曲之后再写一部承接三部曲而前面三部的人物、情节联系又不是很密切的小说,如早期七剑系列的《七剑下天山》、《塞外奇侠传》、《白发魔女传》之后,再写一部《七剑》的后传《江湖三女侠》,作为后传,往往是时间上具有前后的承接关系,但是人物、情节变动较大,前传的主角在后传中基本不起主导地位。可以看出的是羽生先生对“三部曲”之间的关系往往照应得比较周到,但是对于“三部曲”同体系以外的小说之间的关系则不是很重视,因此也造成不同系列小说之间出现的一些矛盾、冲突。同时,如私家侦探的《梁羽生评传》中所探究的,羽生先生创作中已经有意识地构建“大公报系列”和“新晚报系列”,即不同报纸连载的小说各成一个系列,这个提法我个人是很赞成的,并从中获益斐浅。不过由于即使是不同系列的小说之间同样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有时也会出现一个系列的情节人物向另一个系列自觉或不自觉地靠拢,从而使得两个系列的小说纠缠在一起,密不可分。

回答2:

写的太多了,前后难免不一致,这个很正常

回答3:

白发魔女也跟前面说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