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堂的中山大学

2025-04-07 02:15:5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平山堂———原为广州中山大学的建筑物,1922年9月兴建,4年后完工。“平山”之名源于爱国港商冯平山先生。冯平山(1860年—1931年),名朝安,字昆炎,号平山,广东新会县会城镇渡湾街高第里人。冯氏自小跟随叔父往泰国经商,从学徒、采购做起,逐渐发达,生意涉及航运、银行等。清末,冯被封为中宪大夫光禄寺署正(属六品官职)。1925年,又获港英政府颁赠“太平绅士”荣衔。
冯平山一生重公义,轻私财,待人以诚,社会推崇。他曾支助粤港两地慈善公益事业,如广州方便医院、香港东华医院等。当得知西方国家重视教育,他深感本地教育之落后,全力倡办学校,如民国初年的香港汉文中学、新会平山贫儿义塾、平山小学等。1922年,冯平山捐资兴建广州高等师范学校附属高小校舍,并捐资1.5万元作为奖励优等生的基金。校舍1926年落成,学校将新建的礼堂命名为平山堂。平山堂兴建之时,中山大学尚未成立。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高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创办广东大学。1926年7月,广东大学改名中山大学。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在平山堂的小礼堂作《农工政策》的演讲。平山堂作为中大教师宿舍,梁实秋、朱师辙、罗香林、陈望道、吴宓、王力、杨树达、岑仲勉、商承祚、王起、刘节等,曾在这里工作和居住。1946年1月30日,为声援“一二·一”昆明学生的爱国民主行动,2000多名中大学生在平山堂集中后上街游行。1949年11月2日,人民政府接管中大,也是在平山堂开的大会。
平山堂一直服务教育事业,除广州高等师范学校和中大外,中山大学附中(1936.9—1952.8),后来是华师附中(1952.9—1956.8)。华师附中搬入石牌后,平山堂成了华附广州分校。之后又经历了广东科学技术学院附中(1961.3—1962.6)、华师附中广州分校(1962.7—1963)、广东省实验学校(1963—1968)、广州市第六十中学(1968—1978)和今天的广东实验中学。1990年,省实改造校园,平山堂的大部分被拆除,成了新的教学楼及室内运动场,现仍有一部分建筑“健在”。画家曹赞自小住在旧中大大院内的西堂,儿时经常到平山堂附近玩耍,凭着旧时的记忆和老照片以及平山堂的剩余部分,创作了这张油画(见右图),以唤起后人,对冯平山先生的敬意以及各时期校友对校园生活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