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谦是晚清时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与王闿运、皮锡瑞并称“湖南三大儒”,与王闿运合称“二王”,在晚清文坛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王先谦在戊戌变法时期,极力反对康、梁的维新变法,被视为保守派,为人所诟病,所以王先谦及其著述也很少被人提起。近年来,由于国学日益受到重视,王先谦及其著述也逐渐被学者重视,并且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绝大部分集中在其政治方面。学术方面的研究很少,这与王先谦在晚清文坛的地位很不相称。本文以王先谦的经历为线索,进而对其家庭背景、学术渊源、文学思想、经学思想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他的经学著作《诗三家义集疏》进行较深入的研究。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学术思潮来分析《集疏》学术倾向和形成的原因,评论它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在《诗经》学史上的地位。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章为王先谦的生平及其思想。本章主要从《清王葵园先生先谦自定年谱》、《葵园四种》、《清儒学案》、《艺风堂有朋书札》、《艺风老人日记》等文献资料入手来考证其家庭背景、家学渊源、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他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第二章为《诗三家义集疏》的成书过程及学术倾向。王先谦身处晚清,时值国家动荡、内外交困、民不聊生。这些情况反映在学术上,就是不关世事的乾嘉汉学日益衰落,而与政治联系紧密的西汉今文经学日益兴起,并成为学术思潮的主流。同时疑经思潮也有所抬头。《诗三家义集疏》是王先谦在江苏学政任上开始撰写的,但仅至《卫风·硕人》就辍笔了。辛亥革命后,王先谦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巨著。本章从当时的学术思潮入手,来分析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所呈现的学术倾向的原因。第三章是对《诗三家义集疏》学术成就的评价。本章从《诗三家义集疏》的文本入手,参考先前学者对《集疏》的研究成果,对《诗三家义集疏》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分析总结《集疏》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对《集疏》在《诗经》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作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最后一部分为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