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约1.4公里。明洪武初年维修古城时,汉水南岸北移,为使北城与汉水紧连,加强城东北角防御能力,把城向东北扩展,遂使城周长达7.3公里,面积达2.5平方公里。
明、清时期曾因汉水多次溃堤坏城而几经修筑。 现存城墙基本上是明代的墙体,外砌大城砖,内用土夯筑。东、西城墙分别长2.2公里、1.6公里,南北城墙分别长1.4公里、2.4公里;高8.5米,宽5~15米。城门共有6座。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宸门,临汉门,震华门。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
明代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据考证西汉时期在筑襄阳城的同时开凿了护城河。城池南北长约1.7公里,东西宽1.5公里,护城河宽180米、水面91万平方米。襄阳护城河平均宽180多米,最宽处250米,是我国最宽的人工护城河,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整个护城河河面宽阔如湖泊,使得襄阳城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