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战争是怎么回事?背景,及结果是怎样的?简单点说..拜托各位了 3Q

2025-01-12 13:04:2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科索沃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美国为了独霸全球、利用北约这个地区组织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的一场非正义、反人道的战争。它的直接导因是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科索沃是南联盟所辖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省,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20万,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其余是塞尔维亚族、黑山族等。由于历史原因,科索沃的塞、阿两族长期不和,阿族要求建立“科索沃共和国”,并谋求从南联盟分离出去,最终与阿尔巴尼亚合并。而塞族则将科索沃视为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摇篮,不愿放弃那里的一寸土地。阿塞两族针锋相对,互不让步。一些阿族极端分子成立了“科索沃解放军”,号召阿族人起义,并策划了一系列袭击和暗杀事件,使暴力冲突逐步升级。从1998年2月开始,科索沃局势急剧恶化。 科索沃的民族矛盾正好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所利用。冷战后,美国希望通过扩大北约的职能范围,使其成为自己独霸全球的工具,在联合国安理会“不听话”的情况下,利用北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危机正是北约新战略的“试金石”,通过在波黑、马其顿,随后在科索沃驻军,力争将俄罗斯从其传统的势力范围巴尔干地区排挤出去。同时,肢解南联盟或使其屈服。将整个巴尔干地区完全纳入北约战略体系之中,完成东扩和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开始就积极卷入科索沃危机,使其逐渐国际化,并着手准备对南联盟动武。1999年1月,美国以武力强迫科索沃冲突双方依美国的方案到法国的朗布依埃进行谈判。谈判中,南联盟表示其他条款均可接受,只有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这一涉及南领土主权的条款不能接受。谈判最终破裂,北约于是迫不及待地对南联盟动武。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将南联盟拖入战争的深渊。 北约的空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月24日到27日,共进行了四轮,目标集中在南联盟的防空体系、指挥和控制中心、军工厂和在科索沃的塞族军队。3月28日,北约开始了第二阶段空袭,目标转为对北纬44度以南的南人民军地面部队和军用物资进行攻击,企图破坏南的战争机器,迫使南屈服。4月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三阶段,扩大空袭范围,增加空袭强度。北约对南联盟境内的所有军事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轰炸;另一方面,为了削弱南联盟人民的抵抗意志,北约还对南联盟的民用设施,如桥梁、铁路、公路、工厂、电视台、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等进行狂轰滥炸。此外,美国还向巴尔干派遣地面部队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为地面进攻作准备。 据统计,北约在这次战争中共派遣飞机1000多架,舰艇40多艘(其中美国约730架飞机、24艘舰艇,北约其他国家约325架)。飞机共出动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使用了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造成南联盟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20多家医院被毁,300多所学校遭破坏,还有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被炸毁,39%的广播电视传播线路瘫痪,大批工厂、商店、发电厂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南斯拉夫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至于军人的损失,北约方面虽然宣称南联盟军队有5000人丧生,万人受伤,但南联盟只承认有462名军人和114名警察部队人员在空袭中死亡(战后核查结果表明,南军的实际损失与北约公布的数字相差很大)。 南联盟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战,击落了包括美国人自诩“击不落”的F�117A隐形战斗机在内的61架北约飞机,以及无人驾驶飞机30架、直升机7架、巡航导弹238枚。以美国为首的、拥有19个成员国的全球最大军事集团,经过78天的狂轰滥炸,使用了包括B——1B和B——2战略轰炸机在内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付出了约130亿美元的高额战费,竟不能使一个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屈服,使北约丢尽了脸面。北约绕过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大打出手的做法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北约在5月7日出动B�2战略轰炸机、用5枚导弹对我驻南使馆进行袭击,造成3名记者死亡、20多位外交人员受伤、馆舍严重毁坏。北约的这一野蛮暴行遭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强烈谴责,北约在外交上越来越孤立。迫于压力,北约不得不重新回到联合国的渠道和政治解决的道路上来,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中国)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由西方7国和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表决之前,南联盟开始从科索沃撤军,北约宣布暂停对南的空袭。至此,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结束。6月20日,北约正式宣布结束对南轰炸。

回答2:

科索沃危机 国际在线消息:南联邦瓦解过程中,科索沃独立的呼声也越喊越高,街上充斥着激进的阿族游行队伍。面对不断升级的科索沃危机,南联盟领导人米洛舍维奇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1990年,米洛舍维奇决定对科索沃实行强硬政策,大兵压境,不但用坦克驱散了游行队伍,还断然解散了科索沃议会和政府,致使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对立情绪更加强烈。 阿尔巴尼亚族由于不满塞政府的政策,不断进行反政府活动,1989年和1990年大约有60名群众被塞族警察打死。在塞尔维亚大选时,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进行了抵制,拒不参加投票。 1991年,阿尔巴尼亚族人自行组织了公民投票,并宣布科索沃是一个共和国。 然而,南联盟军警很快开始了在科索沃全境清剿阿族非法武装的攻势。在塞族警察部队的反击下,“科索沃解放军”溃不成军,若不是北约威胁对南联盟动武,迫使塞族军警停止了在科索沃的行动,“科索沃解放军”已经不复存在。 科索沃阿族领导人则以塞族的“镇压”和“暴行”为借口,要求国际社会进行干预,强调只有在国际社会代表参与下才同意与塞尔维亚当局谈判。 从西方国家来讲,他们并不赞成科索沃独立,但主张扩大阿族人的自治权,要南联盟当局停止“暴力行动”。美国则一直把改善科索沃“人权状况”作为解除对南联盟制裁的先决条件之一。一面是西方列强的耀武扬威,一面是“科索沃解放军”的大肆叫嚣,米洛舍维奇意识到一场最严峻的考验已经来临! 克林顿对在最后危急关头是否启动战争机器举棋不定,于是他决定派霍尔布鲁克作为特使,前往贝尔格莱德,作最后的外交努力,看能不能逼迫米洛舍维奇签订城下之盟。3月22日,克林顿总统发表关于科索沃问题的讲话。 米洛舍维奇清楚,霍尔布鲁克此行无疑是传递北约的“最后通牒”,根本就没有政治解决的诚意。一开始的对话气氛就很不友好,他们谁也没有表现出让步的迹象。在这次谈判中,一向被认为难以捉摸的米洛舍维奇向这位谈判桌上的老对手坦露了心扉:“科索沃比我的脑袋还重要,你叫我还要怎样让步。在协议上签字意味着三年后科索沃自动独立,我担不起这种历史责任!你们实在要打,那就来吧

回答3:

假的吧!!科索沃战争不就是海湾战争吗?伊拉克(老萨)和美国为首的利益集团!

回答4:

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了科索沃战争 最终把米洛舍韦奇给送上了海牙军事法庭判了个战争罪和毁灭人类罪 至于俄罗斯就不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