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高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2025-04-28 17:14: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人总结说:学生的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品德不好是危险品,这个比喻恰到好处地反映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完成,一是加强政治课的教学,二是加强各种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教学内容渗透了思想品德的因素,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以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深化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作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1、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知识,是确立共产主义信念的基本依据,也是形成其他一切思想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科学地认识世界起着重要作用。历史教学以中国历史和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培养了学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劳动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以及人类历史按规律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青少年位得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思想。历史课丰富的史料,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最具体、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实证。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更有利于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与巩固。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是一个需要反复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中进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教育,可上挂“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阐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说明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下连“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的前提”,说明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只有不断地分析揭示历史的进程,才有可能使青少年学生逐步树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历史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主张的“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壮丽画卷,充满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形成了许多优良的道德传统,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在育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借鉴历史人物的前言往行,从优秀人物身上不断吸取经验,陶冶情操。打开历史,我们会清晰地看到:为治洪水三过家门而不人的大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司马迁、范缤敢于坚持真理、明辩是非;商鞍、王安石远见卓识、勇于改革;李时珍、徐霞客对知识的积极追求;屈原、文天祥高风亮节,无数杰出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优秀道德品质和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惩恶扬善、百折不回的优良传统,都能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起到培养良好情操的作用,这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十分重要的。革命传统,是世代相传的革命人民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道德精神,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邓世昌哲死御敌,义不独生;谭嗣同舍身变法,唤醒民众;李大钊英勇就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等。这些英雄的行为及其坚强信念,惊天地、泣鬼神,成为历代楷模,这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大作用。
  3、钻研教材,挖掘思想教育的内容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紧扣历史教材中的内容,通过老师讲授、学生讨论、观看一些历史声像资料、甚至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等方式去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认识历史,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让学生从历史中学到影响其个人选择、态度和价值认识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又直接能影响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钻研教材,犹如重视内功修炼,就是挖掘并充分发挥德育“渗透功能”。所谓“内功”就是教材知识的传授,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现在的历史教材以及课外历史阅读都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也就要求教师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
  历史课堂教学一般采用老师讲授、观看一些历史声记录片、学生讨论、等步骤,而在这些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需要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来完成关于品德教育的渗透。在讲述历史课的过程中,我的历史老师要应用其渊博的知识,用看似浅显的表述,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依据,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株守课本,囿于教参;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5、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要有趣味性
  在历史学科中渗透思想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课,长篇大论,过多地讲解反而会偏离方向,失去渗透意义。学科渗透最忌乱贴标签,生搬硬套。而提供有趣味的语言素材,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加强思想教育。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之母,有了学习兴趣,我们不怕学生学不好,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是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丰富的专业及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都是极为主要的。初中生好奇心、未知欲都特别强,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老师可以讲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进行情景设置,模拟历史事件的发生,同时,老师在课堂上适时地讲一个幽默的历史故事,或用“热点”问题联系史实,这样会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
  6、渗透思想教育要同当前的形势结合起来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阶段,很多学生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不思进取,厌恶劳动。针对这种生在农村不爱劳动的现象,我便利用学习外语这个窗口,让学生了解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学生产生一种紧迫感、落后感。为此,我常常结合教材中的在农场、工厂的劳动来启发学生既要理解劳动的艰辛,又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而捍卫我们劳动成果的是人民解放军。前不久,人民解放军在我国公海领域进行了军事演习,打击了那些阴谋分裂祖国的势力。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思想极易受到不良的影响,这些偏极的观点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日常教学中,我除了三面阐述外,还不失时机地根据当前形势的化而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而且要在渗透德育点时做到不失时机地且又恰如其分地处理好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