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岳麓版知识点

2024-10-30 12:20:2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历史必修2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内容标准要求从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并从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的角度,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

一、古代农业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重点:农具的变革及耕作方式的演变

知识结构:

1. 农业的起源(标志、特点)

2. 农具的变革(翻土工具、灌溉工具)

3. 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上古、春秋、战国、西汉、东汉)

4. 耕作方式的演变(演变原因、自耕农经济的表现、评价自耕农经济)

5. 农业经济的特点

(二) 土地制度的变迁

重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知识结构: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商周时期:“井田制”(名义上、本质)

(2) 春秋战国时期:私有制(产生原因)

(3) 战国至清朝土地所有制:私有制(有一定的国有土地,但越来越少)

私有土地的种类:君主所有、地主所有、自耕农所有

地主土地的来源:国王赏赐、购买、兼并

2. 土地兼并(原因、发展历程、影响)

3. 租佃关系(发展历程、影响)

(三)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重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

知识结构:

1. 汉代区域经济(四大经济区域、经济重心)

2.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原因、过程、影响)
二、古代手工业

重点: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冶金、丝织、制瓷业的成就,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知识结构:

1. 冶金业:商周、春秋、汉代、南北朝、明朝

2. 纺织业:

(1) 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前、西汉、唐代、明清

(2) 棉纺织业:宋元时期、明代以后

3. 陶瓷业:

(1) 陶器(新石器时代、唐代)

(2) 瓷器(东汉、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明清)

4. 经营方式(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的特点)

5. 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重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知识结构:

1. 各时期发展概貌

原始社会末、周、春秋战国、汉、隋唐、 宋、 元、明清:

2.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四、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及近代前夜的危机

重点: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知识结构:

1.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

2.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产生的条件、表现发展缓慢的原因)

3. 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4. 近代前夜的危机(表现、原因)

5. 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前期、后期)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内容标准要求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基本史实,研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上述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

一、鸦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重点: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知识结构:

列强攫取经济特权(哪些特权) 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瓦解的原因、表现、影响)

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重点:洋务运动;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出现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结构:

1.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内容、评价)

2. 民族工业产生(历史背景、表现、特点)

3.发展历程

(1) 初步发展(原因、表现、影响)

(2)一战期间迅速发展——黄金时期(原因、表现、特点、影响)

(3)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前——显著发展

(4) 抗日战争时期——严重受阻(原因:日本的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

(5)解放战争时期——日益萎缩(原因:三座大山的压制)

4.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三座大山

5.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其局限性)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这一学习主题主要阐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巨变。它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一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重点: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知识结构:

1.过渡时期(1949—1956)

(1)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2)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A.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B. 一五计划(1953—1957)的实施

C.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 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66)

(1)八大(时间、主要内容、评价)

(2)1958年总路线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影响)

(4)八字方针(1960年)

3.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4. 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二、改革开放新局面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城市改革的措施及作用。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知识结构:

(一)经济体制改革

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特征、开始、作用)

B. 发展乡镇企业

3.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目标、中心环节、作用)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
(二)对外开放

1.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2. 新世纪的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时间、影响)

(三) 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1. 经济的腾飞表现:

(1) GDP的增长

(2)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2. 新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重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变化的因素。

知识结构:

1.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

2. 社会习俗的变化

(1) 断发及不缠足运动

(2) 社交礼仪

(3) 婚姻及丧葬

3. 大众传媒的变化: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影响)

4. 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二、近现代交通、通讯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结构:

1. 交通工具

(1)旧中国

A. 铁路建设(唐胥铁路、京张铁路)

B. 航运(轮船招商局)

C. 航空(起步时间)

(2) 新中国民众交通工具的变化(步行——自行车——汽车)

2. 通讯工具

(1) 近代邮政的发展(出现、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2) 电报电信(第一条电报线)

3. 交通、通讯近代化的影响

世界史

一、工业文明的崛起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原因、条件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迪亚士、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二)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1、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活动(区域、特点)

2、荷兰的殖民扩张(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3、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形成过程、殖民活动(三角贸易)

(三)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因、成果、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特点、成果、影响

3、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的过程: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殖民侵略成为主要原因。



初步形成: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工厂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了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各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度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进行相应变革,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造就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争先恐后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市场,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

三种形成方式: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武力威逼

(三)评价:整体世界的形成,结束了世界各国的长期封闭孤立的旧的经济体系,结束了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使各国和地区的相互交往极为扩大,这是人类历史的进步;但是这个进步与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奴役、宰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是一种不公平、不正常的现象。

二、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原因和条件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迪亚士、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二)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1、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活动(扩张地域)

2、荷兰的殖民扩张(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

3、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黑奴贸易)

(三)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背景、成果、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特点、成果、影响

3、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形成时间、形成方式
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调整

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容、影响

②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影响

③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斯大林体制的表现和评价

2、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耶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原因、特点、影响

2、罗斯福新政:内容、特点、实质、评价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干预的三种方式)

②企业的微观调整(股票的分散化、经营者的变化)

③福利国家的出现:福利来源、福利制度的评价

三、经济全球化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①历史背景:目的、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②建立过程:

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宗旨

③建立的历史意义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①建立的历史背景

②建立的标志:关贸总协定(目的、实质、影响)

3、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三大支柱)及其意义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盟的建立:背景、过程、扩大、意义

2、东盟的建立:背景、建立、发展、意义

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现:背景、建立、意义

4、亚太经合组织:背景、建立、意义

(三)世界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科技的发展、新型交通和通信方式、两极格局的消除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贸易、国际分工、WTO的建立

4、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5、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问题:贫富差距扩大、经济危机、环境问题

展望:反对全球化、正确认识

回答2:

下面是百度文库的资料,可以直接下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http://wenku.baidu.com/view/d407d53383c4bb4cf7ecd1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