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展布

2025-04-07 10:44:5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景谷盆地目前勘探开发的目的层为中新统,在这套地层形成时期,盆地内大致可以划分出以下几种沉积体系:

1.滨湖相区

滨湖相区除在盆地中央之外的大部分区域都有发育,总计面积可达65km2左右,属于水体较浅,气候温暖的氧化环境沉积物。沉积岩以杂色砾岩、粗砂岩、粉砂岩夹泥岩及薄煤层(线)为主。生物稀少,多为植物化石碎片,有机质含量低。砾石的分选好、为钙质、泥质胶结,以水平、波状层理为主,少见斜层理。常见砂岩透镜体及包卷状砂岩团块。至中新世中期,该沉积相区面积缩小至约11km2,颜色变为灰色。

这类沉积相区地层厚度不大,生烃能力很差,但具有一定的储集能力。

2.浅湖相区

在中新世早期,该相区分布于盆地的中部,面积约15km2。中新世中期浅湖相的面积有所加大。该相的地层以灰色泥质岩夹薄层砂砾岩为主,沉积旋回不明显,多发育水平层理,仅见少量植物碎片。

景谷盆地东部普遍发育有扇三角洲,呈单体舌状向盆地内部延伸。由于横向的迁移、重叠,形成了呈裙边状展布的扇三角洲群。根据钻井、测井资料,这些水进型扇三角洲相序明显,可以进一步细分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与前扇三角洲亚相(图2-5)。

图2-5 景谷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相示意图

(据桂宝林,1987)

在景谷盆地东部广泛发育的扇三角洲砂体孔隙比较发育,具一定的储集条件。同时,由于这些扇三角洲砂体以舌状延伸至湖中部,抵达生油岩发育的地带,形成了较为完好的成藏条件,构成了平面上近南北向的油气聚集带。

在浅湖相区中,还可以细分出湖湾泥沼亚相,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南部,面积可达3km2,以灰—深灰色泥岩为主,夹细砂岩、粉砂岩及三层煤(单层主煤层的厚度可达10余米)。为盆地中的主要产煤地段。多发育水平层理及微波纹层理。富含有机质,生物化石丰富,计有植物、双壳类、鱼、介形类等。

湖湾泥沼亚相的砂岩储集性能良好,孔隙度平均可达15%~22%,含油饱和度为40%~50%,这类矿体多被厚层生油岩包围,油气系统相当完善。钻至这一相带的探井共有8口见到油气显示,1口井见到气显示,但产量偏低。

至中新世晚期,浅湖相区扩展至盆地的东、西、南部,面积约达50km2。该相区中生物化石丰富,有机质含量较高。岩性组合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序列。

3.半深湖相区

该相区呈环带状,分布面积约为15km2。在盆地的西部发育有水下冲积扇,各扇体表现为分割、独立的舌状体,但这仅为推测,未经钻探证实。

水下冲积扇的储集性能良好,且其分布面积大,沉积厚度大,延伸至湖中心烃源岩发育带,构成良好的油气系统。

到中新世晚期,半深湖相分布面积更为扩张,可达30km2,并向盆地中部发展。岩性为深灰色泥页岩夹薄层粉砂岩、钙质砂岩,自下而上逐渐变为钙质泥岩夹钙质粉砂岩,呈反韵律粒序,砂、砾含量低,有机质含量亦低,仅见少量植物碎片。

4.深湖相区

在中新世中期,该相区广布于盆地中西部,面积约为30km2。该相区的沉积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为景谷盆地的主要生油区。

在盆地中、西部,沉积物以深灰色泥页岩、粉砂质泥岩与薄层粉砂岩构成韵律层,向盆地中部砂质成分减少,发育水平层理及波纹层理,含介形类、双壳类碎片。但与别的内陆断陷盆地的深湖相地层相比,这些沉积以砂质含量相对较高为特征。

综上所述,景谷盆地在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经历了形成→收缩的发育过程,湖水的深度也发生了浅→深→浅的变化;景谷盆地主要发育的中新世,沉积相带较为简单,呈近环状分布,湖盆边缘广泛发育扇三角洲、冲积扇,砂坝等砂体;盆地各沉积期的基底均呈北高南低、东缓西陡的阶梯状斜坡,沉积中心逐渐由东向西迁移;从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沉积韵律呈粗→细→粗的递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