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堡组(E1-2n)
青海石油地质队王文彬等(1957)将李璞(1955)在班戈错湖、伦坡拉地区建立的“第三系”划分为下部宗曲口层和的欧层,上部牛堡层和丁青层。西藏第四地质队(1979)又将下部两个组(紫红色粉砂岩、泥页岩为主夹砂砾岩、凝灰岩组合)命名为古近系牛堡组,上部两个组命名为丁青湖组。将牛堡组的含义限定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及其两侧古-始新世期间沉积的一套深水湖相杂色碎屑岩、膏盐岩和不稳定碳酸盐岩地层体[4,60,100]。
区内牛堡组出露于唐古拉山以南查吾拉区、单堆乡、白雄乡、本曲等地,分布受北西西-南东东向逆冲断裂带控制。地层呈旋回式沉积,每个旋回下部为灰色、灰紫色中厚层、厚层状复成分砾岩、砾质砂岩夹透镜状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中部为紫灰色、土黄色中粗粒与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互层,夹含砾砂岩透镜体;上部为灰色、紫红色细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偶夹0.3~2 cm的白色石膏层。不同旋回之间以冲刷侵蚀面相隔。岩石固结程度较好,与晚白垩世阿布山组及其以前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最大厚度830 m。
该组下部砾岩的砾石成分与逆冲岩席的组成基本一致,如查吾拉南侧牛堡组砾石成分主要为雁石坪群泥晶灰岩、生屑灰岩、砂岩和恩达岩组片麻岩、变粒岩,印支期花岗岩等,反映了压陷性盆地物源受盆缘断裂严格控制。砾石粒径0.5~3 cm,大者达14cm,断裂附近砾石圆度较差,向外逐渐变为次圆状-圆状,局部呈叠瓦状排列,发育正粒序层理。岩石呈颗粒或杂基支撑,为缓斜型冲积扇沉积。中部为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的砂岩,发育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中小型槽状交错层理、小型沙纹层理和正粒序层理,沉积韵律频繁,多数波痕不对称,为沉积速率较高的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上部细碎屑岩、泥岩发育大量沙纹层理,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图4-2)。
图4-2 牛堡组中下部沉积层序
该组生物化石分布不均匀,下部普遍为“哑地层”,中上部化石丰富,以孢粉、介形虫、轮藻最为重要。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中产介形虫 Cypris⁃Limnocythere 组合,孢粉 Quercoidites⁃Ulmipollenites(栎粉-榆粉)组合,轮藻 Tectochara sp.,T.meriani,Obtusochara sp.,Sphaerochara grakulifera等。其主要分子的时代为始新世,由于下部尚有“哑地层”,故将其时代置于古-始新世。
(二)康托组(Nk)
层型剖面由西藏区调队(1986)建立于改则县康托西山,原义指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夹紫红色砂砾岩。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清理时扩大其含义,将唐古拉山隆起带南部一套紫红色复成分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合,偶夹基性喷出岩和凝灰质砂岩地层体称为康托组。本书从之。
研究区康托组呈带状展布于聂荣县白雄乡巴玛陇和扎青、索县尕日依等地的现代高山顶上,主体为一套红色-杂色粗碎屑岩沉积,岩性组合为灰色巨厚层-块状灰质砾岩夹砖红色中粗粒砂岩。角度不整合于早白垩世及其以前地层之上,厚度为300~2700 m。
该组砾石成分主要为灰岩,其次有硅质岩、砂岩,粒径0.5~30 cm,次圆状-次棱角状,略具定向排列,岩石呈颗粒支撑,厚度为25~100 m,为泥石流沉积。砂岩呈上平下凹的半透镜体夹于砾岩中,发育正粒序层理、小型斜层理。透镜体长20~35 m,最厚1~1.5 m,底部为冲刷面,往往沿一定的方向展布,其AB面代表了岩层的产状,属扇面水道沉积。
与牛堡组相比,康托组岩石固结稍差,固结程度为3/4。受后期强烈的剥蚀和构造剪切作用改造,呈孤立带状残留于山顶,ETM卫片上呈灰白色调。
区域上康托组不整合于日贡拉组(火山岩同位素年龄31.1 Ma)之上,被鱼鳞山组(早更新世)不整合覆盖。组内孢粉以木本植物针叶植物为主,并出现了少量阔叶植物栎属(Quercus)、胡桃属(Juglans),草本植物禾木科(Gramineae)、蓼科(Polygonum)。孢粉组合反映了一种干旱温凉的气候环境,结合其赋存的地层层位,将康托组时代归入了新近纪。
(三)更新世地层
南羌塘盆地更新世地层主要坐落于索曲流域中下游现代山坡台阶上,为河流相冲积物,地貌上形成多级阶地(图版Ⅲ-5)。每级阶地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基岩,上部为3/4固结的河流冲积物,部分阶地表面被松散坡积物覆盖。冲积层由淡黄色、灰白色厚层状砾石层与砾质砂土层组成,砾石层厚度为4~22 m,发育正递变层理。其中的砾石以鹅卵状为主,分选较差,大者26 cm,小者8mm,圆状-极圆状,叠瓦状排列,AB面倾向现代河流的上游,含量55%~72%,向上渐变为厚4~7 m的河床相砾质砂土。在部分阶地的上部残留有灰色亚砂土,为河漫滩沉积。
(四)全新世地层
该期地层主要为沿索曲流域分布的冲积物,在木塔一带尚见泉华沿断裂带发育。其中,冲积物构成索曲流域的低级堆积阶地[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