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根部分叉是否需要弄掉,取决于具体情况。如果分叉现象严重,可能会影响主茎的生长和产量,此时需要采取措施来处理。
以下是一些可能适用的方法:
1. 及时拔除:对于已经出现的分叉枝,可以及时拔除,保留主茎枝,以免分叉枝争抢主茎枝的营养和水分。拔除分叉枝时,要注意避免损伤主茎枝。
2. 减少土壤营养: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可以通过减少土壤营养来降低分叉现象的发生。例如,可以减少氮肥的使用量,增加磷肥和钾肥的使用量,以促进根系生长和防止分叉。
3. 增大种植密度:如果玉米种植密度过小,可能会导致分叉现象的发生。因此,可以适当地增大种植密度,以增加玉米植株之间的拥挤度,从而减少分叉的发生。
4. 注重施肥:在施肥方面,可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以增加土壤中的养分供应,促进根系生长和防止分叉。
总之,处理玉米根部分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如果分叉现象不严重,可以不用处理;如果分叉现象严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拔除分叉枝、减少土壤营养、增大种植密度、注重施肥等。同时,在处理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损伤主茎枝。
如果是根部长出了一棵小玉米那要去掉,免得挣阳光和肥料,如果是根部周围长出了一圈浅色的根须,那个不用管,是天然现象。
这个叉子。必须掰掉的。首先不管什么植物。只要是他长叉子。他一般都不会长好的。比如西红柿。他必须把叉子掰掉。否则长不上西红柿的?那么玉米也不会长好的
玉米根部有分叉不用去掉,玉米每个节位的叶腋处都有一个腋芽,除去植株顶部5~8节的腋芽不发育以外,其余腋芽均可发育;最上部的腋芽可发育为果穗,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则形成分蘖(分叉)。由于玉米植株的顶端优势现象比较强,一般情况下基部腋芽形成分蘖的过程受到抑制。但是,玉米植株产生分蘖的时间大多发生在出苗至拔节阶段,形成分蘖的原因主要是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削弱了玉米植株的顶端优势作用所致。同样条件下,品种之间有差异,比如某外资玉米品种在东北地区前些年一直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这与品种的特性有关。除此之外,同一的品种,早播的、稀植的、遇高温干旱的、高肥水的、遭受苗后除草剂药害、抗倒剂过量或过早、蓟马或瑞典秆蝇危害等因素,均会导致分叉相对较多。但要与粗缩病区分开来,因为粗缩病是毁灭性病害,一般病株明显矮化且大多后期不能正常结实。现在学术界对此的观点有分歧,掰不掰掉分蘖对产量的影响并非绝对的。有学者实验“掰掉玉米分蘖比不掰掉分蘖增产,但是幅度很小”;也有学者实验“说明不掰掉玉米分蘖比掰掉分蘖增产,而且增产幅度很明显”。而且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去分叉时所致的伤害(伤口修复、病虫害侵害等)会造成减产”。一般小面积农户,看着田间的分叉“心里不舒服”,如果有时间,可在出现分叉后尽早拔除,越早越好。拔除分蘖的时间以晴天的上午9点至下午5点为宜,以利于掰除分叉后形成的伤口能够尽快愈合。一般种植面积较大农户,因雇工费用较高且增产或减产并不明显,不建议掰除分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