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学为何没能传承下去?

黄老之术与道家是什么关系?
2025-04-16 07:30:2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黄老之学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没能传承下去与它的特点有关,黄老之学的核心思想主张君王要“清静无为”,这非常适合稳定乱世,但是当乱世变盛世的时候,人们便开始追求权力与享受。

“清静无为”思想不适合作为治理盛世的核心原则,同时各代君王的欲望也被盛世富饶物资激发,讲究“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便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主张君臣有别、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

黄老思想源自黄老道家一派,其思想尊崇的是黄帝和老子, 在汉武帝刘邦统一天下以后,人们长期的战争生活才得以在此期间告一段落。那个时候,刘邦面临的江山已是千疮百孔,要治理起来并不容易。在长期的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的日子让举国上下民生凋敝,此时刘邦和他的皇后采取的治国政策的思想精华便源于黄老之术。

黄老之术教会君王如何顺势而为,如何自然而为,反对君王的强作妄为,并且极力督促君王自我约束,不得纵欲,不得以私心下达过多政令。天子不对百姓下达太多政令,百姓的所有精力就能放在家园的重建上,这对刚从战乱中出来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难得的。黄老之术非常适合战乱后的国家在早期恢复国力,也就是韬光养晦。

黄老道家的韬光养晦思想确实奏效,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裕,渐渐的,大多数的百姓活着不再以吃饱饭为目标,开始更高的欲望享受,如果此时君王依旧“清静无为”,国家确实难以治理。毕竟物欲膨胀的是全国百姓,要全国百姓领略高深的黄老思想也不现实。在肤浅的物欲面前,如果没有法令限制,国家依旧会动乱不安。

同时,君王也是人,面对丰富的物资,君王也难以抑制自身的欲望,于是这边加快了“黄老道家”没落。讲究礼仪,等级分化明显的儒家非常适合封建社会中上层阶级奠定自己的地位,也对百姓有一定的束缚作用,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理效果。于是儒家思想在盛世之时便取代黄老道家,成为主流思想。

回答2:

黄老之学,为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是除老庄之学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主张无为而治。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后,黄老道家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熙盛世”,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今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黄老思想有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

回答3: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势力大大削弱、军功阶层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权力膨胀起来的皇帝,再也无法容忍黄老道家“清静自然”的约束,于是,主张尊君隆礼的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

回答4:

哲学派系的兴盛与否跟执政者的倡导也很有关系,汉代中后期开始朝廷倡导的多是儒家与佛家学说,黄老哲学没有得到重视,因此传承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