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梅长苏回金陵的时候,整个京城已经是权臣忙于党争,少壮萎靡不振,真正做事的纯臣都被排挤在权利范围之外。太子和誉王在前朝争得不亦乐乎,越贵妃和皇后则在后宫各自叫阵。老梁帝一边满足于自己的儿子和妃子都不和,而彼此控制对方,一边又被这两个阵营的人吵得头晕。表面上看,太子有点傻憨憨的,誉王则面面俱到。事实上,誉王在秦般弱的唆使下,做了好些祸国殃民的大坏事。庆国公的圈地屠村,私炮坊的故意引爆,都给大梁的百姓带去了无尽的痛苦。说实在话,誉王确实比太子狠心。
然而,纵观誉王和梅长苏整个交往过程,却发现他有一个极大的优点。那就是他并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梅长苏进金陵谋篇布局,很多人都被梅长苏加以利用,其中利用得最多的,也就是誉王殿下了。先是让誉王解了靖王的刀胁太子之困,后来又让誉王支持靖王主审庆国公的案子,哪怕到最后巡防营被靖王接管了,靖王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梅长苏仍然在欺骗誉王,告诉他这一切只是因为太子要倒台,梁帝寻求新的平衡点而已。
直到最后,还是在秦般弱的提醒下,誉王才确定梅长苏真的没有帮自己夺嫡,而是在帮助靖王萧景琰,从一个最不起眼的皇子,变成了封珠亲王,并且在朝中影响一天比一天大。这时候,秦般弱开始怂恿誉王联合夏江一起对付靖王,同时对付梅长苏。等到夏江被捕,秦般弱打开璇玑公主留下的锦囊,才知道誉王的真实身世,竟然是滑族玲珑公主的亲儿子,誉王开始策划谋反。
整个过程中,从表面看来,誉王对梅长苏是十分信任的,发觉自己被欺骗后,誉王从未发过脾气,怨恨梅长苏的利用,这一点让人深思。想想无外乎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誉王从小身世坎坷,养成了他不抱怨的性情,他唯一抱怨过的人,只有梁帝,他的亲生父亲。第二个原因是梅长苏从未答应正式和誉王合作,誉王每次送很多礼物给梅长苏,梅长苏都是一律奉还。第三个原因是,誉王虽然表面上相信梅长苏,并且会听梅长苏的一些建议,但是他内心从未真正的相信过梅长苏会力保自己夺嫡。
关系好。梅长苏不止一次帮助了他,且就报恩容忍了几次。
因为他一直相信,其实梅长苏这么做是在帮助他,而且他也认为梅长苏非常的想让他成为皇帝,从而梅长苏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利益,因此才会不恨。
誉王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以后才明白了是梅长苏的设局,并且因为梅长苏的谋局,太子也被驱逐出了皇宫,变成了越地的王,所以誉王在这场梅长苏的谋局中得到了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