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首先在最早的时候没有民族概念。就好像我们的战国时期,我是楚国人,但是在楚国不受重用,我就可以跑到秦国去,高兴的话顺便灭了楚国也OK。欧洲这个时候处于一种野蛮粗放的政治状态。一个大的家族,只要占了一块儿地建一个城堡再招几十个骑士就可以建立一个王国,这种王国大的方圆几十公里,小的就是几公里。所以我们总是听到故事是这么说的,很久很久以前,欧洲有一个公主怎么样怎么样。几个小王国可以成立一个联盟推举一个人当大国王一致对外。这个就是现代意义上国家的雏形,而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一次世界大战前才崩溃。
欧洲首先教皇是宗教领袖,国王或者皇帝是政治领袖,按照我们国内的比较的话就是双首长制,比如我们有市长,还有个市委书记,一个城市俩人说了算。教皇和当地国王基本上是一人管一半天下,有事儿大家商量着来。但是由于教皇就一个,控制着半个欧洲,而国王有几千个,所以在一对一的谈判过程中,教皇一半都是强势。
在古代欧洲,地方行政上的最高领导人叫国王或者公爵或者大公,本质一样但级别不同,就比如我们有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一样,但大家都叫市长。在古代欧洲,只有身为罗马帝国皇室的后裔的国王才有资格成为皇帝,比如君士坦丁大帝,他就是罗马皇帝。还有奥地利皇帝,他是东罗马皇族的分支。英国女王很牛逼,但是他家和罗马皇帝怎么都靠不到一起,所以再怎么着也是英国女王,当不了女皇。
到了近代,就出问题了。政治领袖们嫌宗教领袖们管的事儿太多了,于是就把教皇和他的手下赶回了梵蒂冈念经去了,这个就是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之后那些国王们觉得自己牛逼大发了,于是纷纷把自个儿升级了,都自称皇帝了,比如德意志皇帝,瑞典皇帝,意大利皇帝,俄罗斯皇帝等等。再后来一个叫拿破仑的娃来了,发现是个人都是皇帝,于是把底下一帮子守旧派给扔到塞纳河里喂鱼了,也当上了皇帝。这时候英国人急了,他们和法国是宿敌,法国人当皇帝了他当国王那岂不是低人一等?但是英国国王还没牛逼到把英国的守旧派给扔到泰晤士河里的程度。恰巧这时候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的最后一个皇帝死了,于是英国人顺势把印度给收归国有了,英国女王登基成为印度皇帝,于是英国女王的头衔就是,“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女王,大不列颠及其殖民地的守护者,印度皇帝”,简称英国皇帝或者英国女皇。但是好景不长,1945年印度独立当了共和国,英国人最后又只能当国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