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风雨,一路歌。 中国担保行业由2003年跌跌撞撞走来,为中小企业融资缔造了多少契机?然而,今天这个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情况令一些担保公司铤而走险,违规操作。政府对担保行业没有一个专门部门监管,准入后的日常监管环节很欠缺。 八年持久战,曾经的中科智,昔日的康华,辉煌都成了历史。民营担保巨头——华鼎的失志,也许仅为个案。但这一牵动数千企业家存亡的“个案”,是否值得我们去探究? 未来,中国担保行业又该何去何从? 加强行业自律 对于华鼎事件的主因,业内一专家分析,不能归咎担保制度的缺失,关键是自律不足。他指出,华鼎的经营思路、主导思想与担保业自身的规律不符,华鼎未能按规律操作。 对于这样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投资者的价值诉求是否与从事担保业应持有的诉求相匹配,这是值得反思。 完善日常监管 某担保公司董事长指出担保行业目前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没有专门部门监管。全国各地担保业的主管部门不一,有的是金融办,有的是经信委,有的是中小企业局。 “不能只批进入,日常的监管还是要加强。尤其担保投资人(老板)的信誉、能力、价值诉求进行评定,看其是否将担保行业视为风险行业认真地做,没有能力的话最好不要介入。” 据21世纪网了解,目前政府对所有的担保企业没有政策区别,对于经营比较好的担保公司没有什么特别优惠扶持政策,补贴方面也仅是凭印象分。 政府应加大补贴 扶强助强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中国担保行业以后的发展,政府在监管制度建设上应该如何突破呢? 以目前的情况看,首要的是政府部门要加大补贴,注资好的担保企业,增强其实力。 据悉,现在担保公司的经营风险几乎都是担保机构百分之百承担的。 业内专家呼吁,要引导金融机构分担风险,不能让担保机构完全承担,包括各种利息、法律费用,最起码的状况是担保公司占90%,银行占10%。 支持担保企业上市 “政府职能部门要鼓励好的担保机构上市,进入资本市场,让全社会监督,这样才能真正地规范下去,因为省、市政府部门专门管理担保的也就三五个人,只有让全社会参与监管才可。这就要求政府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帮助并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