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制剂有哪些分类?

2025-04-07 01:10:2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完全蛋白制剂
特点:酪蛋白,植物油、麦芽糊精为基质,矿物质、卵磷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不含乳糖,渗透压正常,少渣。
应用于:有胃肠道功能或部分胃肠道功能,具有消化蛋白能力的患者。
注意:不宜加过高温。可用于糖尿病的患者。

2.短肽类制剂:
特点:短肽链乳清蛋白,植物油、中链甘油三脂和麦芽糊精为成分,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结构是水解蛋白,易被动扩散进入上皮细胞,容易吸收。渗透压略高。
适应于:胃肠功能有损伤,代谢性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
注意:使用中不宜加过高温。可用于糖尿病的患者。

3.氨基酸制剂:
特点:氨基酸组成,糊精,电解质、微量元素和
维生素,必需脂肪酸最小限量的脂质饮食。提高谷氨酰胺和精氨酸含量,防止肠黏膜的萎缩。易溶于水,直接缓慢滴注。渗透压偏高,比较容易引起腹泻。
适用于:具有部分肠道功能,有一定吸收能力的 病人。
注意:可加温。糖尿病患者慎用。长期使用可引 发必需脂肪酸缺乏,定期补脂肪乳。含少 量电解质,应根据病情适当补充电解质。

4.含纤维素的制剂:
特点:与能全素大致相同,但含有可溶性纤维,属增加免疫功能,可保护肠道的营养制剂。其它同能全素。

回答2: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自1858年由Busch首次报道以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都是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方法,在救治外科患者、改善围手术期营养、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
近代临床医学的一大进展。但随着肠外营养的长期应用而引起的肠黏膜萎缩、肠道形态和功能的异常、胆道系统功能的紊乱,以及机体免疫功能障碍等问题日益增
多,使得肠内营养制剂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肠道应激反应和危重疾病治疗中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

肠内营养的概念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口服或管饲给予营养液,用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营养。对于手术对于手术患者及危重患者而言,营养支持治疗是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环
节。当患者在疾病、损伤等情况下致摄取、消化、吸收功能全部或部分受到损害,或因治疗与诊断的需要无法经口和不愿经口摄食,或摄入的食物不足以满足生理需
要,且小肠吸收功能尚可耐受时,均可采用肠内营养的方式对患者施以人工喂养。肠内营养通过给患者提供重要的能量、氮源、维生素以及必要的微量元素,促进患
者的康复。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更符合生理模式,使用方法灵活,监护简单,安全经济,且肠内营养可以防止胃肠黏膜萎缩,并可维持肠道内正常菌群。研究表明,对营养
衰竭的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其胃黏膜的完整性。此外,肠内营养对防止肠道内的微生物易位进入血液而导致肠源性感染具有一定意义。及时给予术后患
者肠内营养制剂可以缩短患者的分解代谢期及其严重程度,并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感染的风险率。手术后的患者越早给予肠内营养,预后就越好。
所以对于危重患者而言,只要其还具有胃肠道功能就应该给予肠内营养,对这一点专家已经达成共识。

肠内营养制剂的分类

将肠内营养制剂进行科学的分类,有利于对其进行疗效评价及科学管理和应用。在2000年版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将肠内营养制剂按蛋白质来源分为两大
类:(1)氨基酸型和短肽型(elemental type,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2)整蛋白型(non-elemental
type,非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在第一次肠内营养å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