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具备条件,实施的时机已经成熟。去年我国GDP达到13.6万亿;财政收入达到了2.6万亿;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41%;我国农村劳动力前年是4.89亿,但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2亿,其余的大部分从事二、三产业或处于剩余状态。此外,目前我国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突破了85%。这都表明中国已经确确实实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根据国外许多国家的经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后,依靠工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是一个普遍的趋向。正因为如此,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现在关键是要狠抓落实,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反哺”的实施。
首先,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优化财政税收政策,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其一,就是要“以税惠农”。在取消农业税以后,不要急于对农民开征新的税种。其二,增加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过去我国农业财政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工程的比重较大。而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取消农业税以后,要研究如何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其三,对农用物资的生产和流通,采取必要的扶持和补贴政策,使其零售价格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哄抬物价等坑农害农的行为。其四,要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真正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还有一点是要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在扶贫救助方面,目前我国农村还有26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1200多万是丧失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对这些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实行社会救济。
其次,推行以消化农民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是实施“反哺”的重要战略举措。迄今为止,中国的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仍需继续推进,但必须把以城市利益为导向的工业化路线改为城乡联动、有大量农民参与的工业化路线。在法律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制下,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创业办厂,既可以在乡村办,也可以到城市办,取消各种歧视性的准入限制。在用工政策上,鼓励农民到工业部门就业,既可以离土不离乡,也可以离土又离乡,最终改变农民的职业身份。在中国,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仍有很多比较优势。用资本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无节制挤压和替代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是不明智的。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给城市就业造成困难,也堵死了农村劳动力转向工业部门的通道。在工业化技术档次的选择上,应当有一个合理的梯次结构。
第三,要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一个公平的环境。城市对外来人口应当采取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政策。能够以民主、法制、人权的原则维护市民与农民在公民权利意义上的平等;在市场准入,起码是劳务市场准入方面提供更为平等的机会;在使用公共物品方面,应最大限度地向进城农民开放,争取做到市民与农民共享共用。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清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要高度重视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重视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让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城市。这样做,有利于城市各种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
第四,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解决农村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金融中的突出问题,必须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为目标,推行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定位要进行调整,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除了重视正规金融机构的改革外,还要从农村实际出发,研究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其他途径和办法。一是探索将一部分信用社改造成为专门的小额信贷银行,解决农民急需的小额信贷问题。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放开对利率的限制。二是对民间借贷的政策要有所调整。农民对资金的需求2/3是由民间借贷满足的。对民间借贷要允许存在,严格管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
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布时间:2006-6-26 22:15:43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均为网上收集和网友发布;若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版权归作者所有请勿用于商业!
在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是新形势下破解这一难题的一把钥匙。
“两个趋向”如何看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科学概括。
那么,现在我国是否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呢?据测算,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约为15∶85。这说明,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工业已经发展壮大的情况下,应该由以农业支持工业转入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新阶段。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仅是由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而且也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关。对于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扶持和保护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国人口60%以上居住在农村,农民安居乐业对于政权的稳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工业才有广阔的市场,城乡关系才能协调,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可靠的保障。
正是在深刻分析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基础上,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战略思想,为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工促农如何促
现在,工业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亿元,财政收入2.6万亿元。从国家财力来看,我们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
我们这里讲以工促农,不是让工业企业直接支持农业,而主要是指通过适当的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总的来说就是六个字:少取、多予、放活。
首先是要少取。种地纳粮,天经地义,几千年来一直如此。
在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后,党和政府决定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征农业税,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农民种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这是实施以工促农的重大举措。 其次是要多予。继续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和强化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将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围,加大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第三是要进一步放活。少取、多予说到底毕竟还是外部条件,解决“三农”问题还是要靠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在全部取消农业税以后,要全面启动以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改革;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起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着眼于控制耕地征占规模,着眼于保护农民合法利益,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以城带乡如何带
实施以城带乡的战略方针,关键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统筹中心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发展、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推进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和共同繁荣。
一是要切实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进城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切实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真正一视同仁,平等竞争;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继续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增加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素质。
二是要创造一个农民进得来、留得住的制度环境,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农民工占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46.5%,占建筑行业就业人员的80%。农民工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尽管他们中许多人已经在城市工作了多年,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由于收入低,无法实现在城镇买房定居的愿望,长期处于流动状态,很难成为稳定的城市居民。因此,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公共卫生、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以城带乡,目的是要在城乡互动中构建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即使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到2010年农村人口仍在7亿左右,到2020年还会有5亿左右。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丝毫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使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平等的经济社会发展新体制。要进一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加快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带来的好处,真正建立起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布时间:2006-6-26 22:15:43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均为网上收集和网友发布;若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版权归作者所有请勿用于商业!
在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是新形势下破解这一难题的一把钥匙。
“两个趋向”如何看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科学概括。
那么,现在我国是否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呢?据测算,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约为15∶85。这说明,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工业已经发展壮大的情况下,应该由以农业支持工业转入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新阶段。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仅是由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而且也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关。对于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扶持和保护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国人口60%以上居住在农村,农民安居乐业对于政权的稳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工业才有广阔的市场,城乡关系才能协调,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可靠的保障。
正是在深刻分析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基础上,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战略思想,为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工促农如何促
现在,工业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亿元,财政收入2.6万亿元。从国家财力来看,我们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
我们这里讲以工促农,不是让工业企业直接支持农业,而主要是指通过适当的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总的来说就是六个字:少取、多予、放活。
首先是要少取。种地纳粮,天经地义,几千年来一直如此。
在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后,党和政府决定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征农业税,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农民种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这是实施以工促农的重大举措。 其次是要多予。继续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和强化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将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围,加大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第三是要进一步放活。少取、多予说到底毕竟还是外部条件,解决“三农”问题还是要靠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在全部取消农业税以后,要全面启动以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改革;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起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着眼于控制耕地征占规模,着眼于保护农民合法利益,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以城带乡如何带
实施以城带乡的战略方针,关键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统筹中心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发展、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推进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和共同繁荣。
一是要切实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进城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切实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真正一视同仁,平等竞争;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继续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增加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素质。
二是要创造一个农民进得来、留得住的制度环境,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农民工占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46.5%,占建筑行业就业人员的80%。农民工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尽管他们中许多人已经在城市工作了多年,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由于收入低,无法实现在城镇买房定居的愿望,长期处于流动状态,很难成为稳定的城市居民。因此,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公共卫生、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以城带乡,目的是要在城乡互动中构建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即使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到2010年农村人口仍在7亿左右,到2020年还会有5亿左右。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丝毫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使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平等的经济社会发展新体制。要进一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加快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带来的好处,真正建立起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布时间:2006-6-26 22:15:43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均为网上收集和网友发布;若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版权归作者所有请勿用于商业!
在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是新形势下破解这一难题的一把钥匙。
“两个趋向”如何看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科学概括。
那么,现在我国是否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呢?据测算,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约为15∶85。这说明,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工业已经发展壮大的情况下,应该由以农业支持工业转入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新阶段。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仅是由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而且也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关。对于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扶持和保护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国人口60%以上居住在农村,农民安居乐业对于政权的稳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工业才有广阔的市场,城乡关系才能协调,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可靠的保障。
正是在深刻分析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基础上,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战略思想,为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工促农如何促
现在,工业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亿元,财政收入2.6万亿元。从国家财力来看,我们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
我们这里讲以工促农,不是让工业企业直接支持农业,而主要是指通过适当的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总的来说就是六个字:少取、多予、放活。
首先是要少取。种地纳粮,天经地义,几千年来一直如此。
在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后,党和政府决定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征农业税,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农民种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这是实施以工促农的重大举措。 其次是要多予。继续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和强化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将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围,加大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第三是要进一步放活。少取、多予说到底毕竟还是外部条件,解决“三农”问题还是要靠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在全部取消农业税以后,要全面启动以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改革;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起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着眼于控制耕地征占规模,着眼于保护农民合法利益,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以城带乡如何带
实施以城带乡的战略方针,关键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统筹中心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发展、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推进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和共同繁荣。
一是要切实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进城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切实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真正一视同仁,平等竞争;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继续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增加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素质。
二是要创造一个农民进得来、留得住的制度环境,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农民工占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46.5%,占建筑行业就业人员的80%。农民工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尽管他们中许多人已经在城市工作了多年,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由于收入低,无法实现在城镇买房定居的愿望,长期处于流动状态,很难成为稳定的城市居民。因此,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公共卫生、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以城带乡,目的是要在城乡互动中构建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即使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到2010年农村人口仍在7亿左右,到2020年还会有5亿左右。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丝毫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使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平等的经济社会发展新体制。要进一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加快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带来的好处,真正建立起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目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具备条件,实施的时机已经成熟。去年我国GDP达到13.6万亿;财政收入达到了2.6万亿;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41%;我国农村劳动力前年是4.89亿,但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2亿,其余的大部分从事二、三产业或处于剩余状态。此外,目前我国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突破了85%。这都表明中国已经确确实实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根据国外许多国家的经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后,依靠工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是一个普遍的趋向。正因为如此,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现在关键是要狠抓落实,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反哺”的实施。
首先,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优化财政税收政策,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其一,就是要“以税惠农”。在取消农业税以后,不要急于对农民开征新的税种。其二,增加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过去我国农业财政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工程的比重较大。而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取消农业税以后,要研究如何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