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的坦克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

2025-04-06 15:39:3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二战时期日本钢铁产量是非常低的,特别是在美国禁止出口废钢铁和石油以后,日本基本断粮,所以日本国内的那点钢铁石油资源完全不足以支持战争。况且日本还有南进和北进,海军和陆军的战略分歧。后来日本的战略调整为中国战场后,对付中国军队,日本那些小坦克足够了,不过到了太平洋战场上,日本那些小坦克还不够美国人当盘菜的。

回答2:

因工程建设不稳定

回答3:

日本坦克那能叫坦克吗?坦克被打爆,车组成员也得跟着落地成盒,

回答4:

二战时的日本坦克有多烂,为何会遭到其他列强的鄙视

回答5:

与西方列强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陆军,在军事学术的诸多领域表现出明显的滞后。其中,坦克兵种的弱小是最典型的例证,这主要体现在坦克的质量、数量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上。
日本贫弱的钢铁和汽车工业,注定了其坦克制造业决难有大的作为。日本迟至1926年才开始自己试造坦克.从1926年到1945年无条件投降的近15年间,日本坦克的总产量是6510辆,其中95式轻战车和97式中战车占了大头,分别是2374辆和230辆。这些年的平均产量每年仅400多辆而已,即使是1937-1945年,年均也不过701辆。考虑到战时坦克车辆的整批损坏,如此低产显然很难满足军事行动的需求。
坦克产量不足仅仅是日本在其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所面临的尴尬之一。事实上,相对于坦克的产量,日本坦克的质量问题更大。10吨以下为轻型,10~ 20吨为中型,20吨以上为重型,这是日军划分坦克级别的通常尺度。但就欧美的标准而言,20吨以下均属轻型坦克。因此,日军在侵略战争中所用的主要坦克实际上都是轻型的。它们和欧美坦克综合比较中的主要技术弱点是:火炮口径小、装甲薄弱、吨位低、速度慢、行程短等。这在实战中直接导致了火力、防护力和持续力的低下。此外,在悬挂装置、发电和传动装置、液压气动装置、机件可靠性、无线电通讯、光学器材等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既然日本的坦克工业只能生产出性能低劣且数量极少的坦克,那么不容否认的是,使用的战略及其他方面也是绝对的落后。日俄战争以后,日本陆军的作战水平逐渐出现了停滞趋势,由此导致的落后在30年代已日益明显。这一方面是因为它缺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战经验,无法深切体会新技术兵器对战争样式提出的变革要求。另一方面,日军由于20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同弱敌交战,常常轻易取胜,从而产生骄傲情绪,自以为无敌天下,放松了陆军现代化的进程。日本对坦克兵种的建设,反应是比较迟钝的,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其间,尽管日本陆军中也有人预见到装甲坦克兵的巨大潜力,并试图有所作为,但毕竟影响有限,在上下一片“刺刀前进决定战争胜负”的叫喊声中很快湮没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