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的故事背景是在清朝康熙年间,韦小宝最后的爵位是“一等鹿鼎公”,当然从人物和爵位都是小说杜撰的,不过也是参考了清朝时期的爵位设定出来的。
五等爵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最早被记载于《周书》中,有人认为五等爵形成于西周时期,西周分封诸侯时,的确已经出现了公爵,侯爵等,但是五等爵的制度是在后世才逐渐完善的,之后被历代王朝逐渐沿用了下来。
清朝时期的爵位制度
清朝时期的爵位制度和其它朝代有些不同,因为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专门给宗室的爵位,比如我们熟知的亲王,君王,贝勒,贝子四等。有专门给蒙古贵族的爵位,如札萨克台吉,还有给异姓功臣的爵位。
给异姓功臣的爵位中公爵,侯爵,伯爵三种,每个爵位又分为三等,之后是子爵和男爵。公爵,侯爵,伯爵三类九等都是超品级的存在,子爵和正一品的官职相当,男爵和正二品的官职相当,通常是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才会被封爵,另外一种是大臣们死后被加封的。
封爵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头衔越长,地位越高,就比如一等公,封号在四个字以内,比如阿桂被封为一等诚谋英勇公,福安康被封为一等嘉勇忠锐公,爵位有封号是在雍正时期才出现的,之前就只是个爵位,所以韦小宝这个一等鹿鼎公,在出现的时间上也是有些问题的。
韦小宝的封号
韦小宝被封为了一等鹿鼎公,这时因为他在康熙皇帝统治时期,多次为康熙皇帝巩固统治,为清朝抵御外敌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因为辖地在鹿鼎山,因此被康熙皇帝封为了一等鹿鼎公,地位比一等公爵还高的就只有王爵了。
记得在《鹿鼎记》中康熙皇帝对韦小宝说的是,之前的几个王爵(三藩)都没有好下场,因此就只给韦小宝封到一等公,但是我们也不要小看一等公这个爵位,和亲王,郡王这些的确没法比,也不能割据一方,但是清朝276年中,总共就只封了34个一等公爵,而其中只有三个汉人黄梧、年羹尧、孙士毅。
在晚清,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李鸿章一等肃毅伯,左宗棠二等恪靖侯,这些汉臣在晚清时期力挽狂澜,苦苦支撑着江山社稷,封爵最高不过侯爵,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鹿鼎记》中,韦小宝被封为一等鹿鼎公,这已经是非常高的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