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华牌香烟上的字头,代表的仅仅是他们工厂上职员的工作时间罢了。通常那个一字头代表的是一天中最早开始工作的一批,当然二字头和三字头也是以此类推而已。
而且在那些软中华的生产过程中,各个职员的操作方法都是一致的,机器,原料等都是相差无几的。所以说,不同的时间段造出来的香烟也绝对是大同小异的。
因此,不少的烟民反应的什么一字头的烟最好抽了,这仅仅是他们的心理效应罢了。但是那些“有心”的店家,就单单利用这个小小的心理效应,就不知道套路了多少喜欢抽中华烟的人。而且,我们那些喜欢抽烟的朋友都比较的了解,一般只有软中华才有字头的标号, 那些硬中华还是没有的。软中华一般都是相对更贵一点。
扩展资料:
“中华牌”卷烟原配方中所用美国烟叶比重较大,这些都是过去进口库存的陈烟,当时的情况(新中国成立)不可能继续进口美国烟叶,因而库存渐少,如何继续生产成为最主要和紧迫的问题。显然,以国产烟叶代替进口烟叶是唯一的出路。
为此,我们进一步研究各种进口烟叶的香味特征,并与国产各地方等级烟叶的香味品质作比较。研究认为,进口烟叶中部分香味属浓香型,这种烟叶基本可以用当时的上等许昌陈烟腰叶代替,供应量较充足,问题不大;另一类香味属清香型,部分云南烟叶与之较近似,可部分代替。
此外,福建永定新发展的烤烟具有另一特征的清香,河南邓县的烤烟(当时称邓炕)也具有较独特的清香,问题是数量有限,只能少量使用。当时数量较足的山东和贵州的部分烤烟虽然清香烟味不甚突出,但可以起到协调烟香的作用。
利用这些烟叶的适当调配,结合选叶、退梗、人工发酵处理等技术措施,逐步减少了美国烟叶的用量,并一度实现了完全用国产烟叶生产“中华牌”卷烟,解决了原料的供应问题。
应当说明,当时“中华牌”卷烟的生产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的,公司领导对此十分重视。1954年食品工业部曾派工作组专门赴上海检查“中华牌”卷烟质量,规定“中华牌”卷烟配方如有较大的变动,必须经部里批准,并在原料供应等方面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中华牌”卷烟的产量虽然不大,但上烟公司和生产厂一直在不断努力改进质量,把它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其政治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