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怀金悼玉”》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这是《红楼梦》组曲的引子,以“怀金悼玉”四个字来概括“《红楼梦》”。这里的“《红楼梦》”字面上的意思是指曲子《红楼梦十二支》,然而大家知道,这十四支曲子正是小说《红楼梦》全书的一个缩影,自然“怀金悼玉”也可以用来概括小说《红楼梦》了。
从爱情小说的角度读《红楼梦》的朋友应该会同意我的说法——《红楼梦》是一部“怀金悼玉”的小说。
从政治小说的角度读《红楼梦》的朋友,一定很有意见了,或者干脆不屑理会我这句话——或者也会同意,因为龙椅为“金”、国玺为“玉”,“金玉”寓政权?一笑。
从人情小说、世情小说的角度读《红楼梦》的朋友一定对我的说法很感兴趣,想听听我对“怀金悼玉”四个字的见解。
要说《红楼梦》是一本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的故事,这就抹杀了《红楼梦》的历史、社会价值;要说《红楼梦》写的是清廷的宫闱秘史,一部排满、谤政的书,这就更把曹雪芹先生看得卑鄙和龌龊了。
我认为,《红楼梦》是通过爱情的悲剧来表现一个家族的悲剧,从一个家族的悲剧来展现一个时代社会的悲剧,又以一个时代社会的悲剧来揭示人生永恒的悲剧——人生永恒的悲剧却是爱、欲、悲、欢、散、毁、败、老、死……等无法回避的结局——抒发对美的事物在某种原始动力下不可回避的命运的叹息。归结起来,就是用主观的“情”来看待客观的自然规律。这种“情”是宝玉“情不情”的“情”,他用个人的“情”去对待别人乃至社会、自然的“不情”,最终只能给我们展示个体生命的局限,告诉我们一切悲剧的不可避免。
了解了作者这一层面的思想,再看“怀金悼玉”四个字,我们可以这么说:“金”和“玉”在字面上想,似乎便是“金玉良缘”之下的宝钗(金)、宝玉(玉)、黛玉(玉),可当我们再把思维发散一下,“金”和“玉”就可能象征一个赫赫扬扬的贵族大家,再发散,“金”和“玉”就可能象征人的社会欲望,再发散,就可以把“金”和“玉”从字面上的具体形态提升到“一切美好事物(包括抽象事物和具体事物)”这样一个哲学上具有一般性的概念。
用这一层思维来看待“怀金悼玉”四个字,便可以把《红楼梦》从一本爱情小说提升到一本人情小说、世情小说的高度,而且也不会再把《红楼梦》看成一本指奸责佞、贬恶诛邪、怨世骂怀的政治小说。因为作者在写到社会邪恶面时,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而不是一种积极改革世界的心态。因为作者已经悟出:自然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把邮箱给我,我发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