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做文言文技巧,全国卷

2025-02-24 20:31:5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有关实词的推断方法
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04年江苏高考题)“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题目中给的词义是:阻止。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正确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沮”前有连词,后有宾语,可见是动词,与上文“人怀异意”参悟,推断其意义并不困难。
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8年江苏高考题)“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题目中给的词义是:度:考虑。“度”字前有动词“失”,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风度”的意思,“考虑”是动词,明显不当。
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5年江苏高考题)B项“强饮客,客辞”的“辞”可解释为“拒绝”,“王子皇孙,辞楼下殿”出自课本《阿房宫赋》,其中的“辞”可解释为“辞别”。 A项中“谢”都解释为“道歉”、“请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选自课本《鸿门宴》。C项中“引”都可解释为“举起”、“端起”,“引壶觞以自酌”出自课文《归去来兮辞》。D项中“数”都解释为“屡起”、“多次”,“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出自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
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2007年江苏高考题)“进之布指算,不爽”,“爽”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直率、痛快,二是违背、差失,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英姿飒爽”、“屡试不爽”。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即可推断解释为“差错”是正确的。
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例如:(2007年江苏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之布指算,不爽 爽:差错
B.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刑:宰杀
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 伺:等候
D.道济趋下阶 趋:快走
【试题解析】A项“爽”解释为差错,显然合文意;B项“刑”为动词,解释为“宰杀”方与上文两人结义相符合;C项是说找机会观察发现“有异言,则杀之。”,所以解释为“等候”就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应解释为“窥探、观察、窥伺”,所以这个选项错误。D项正确,“趋”和成语“趋之若鹜”中解释义同,都是快走,所以正确。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字形推断法 例如,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买米 粜:卖米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