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最好的学习佛法呢

2024-11-20 14:43:4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您好,
一个普通人应该如何学佛:
)
 今天在博客中有朋友问到:我很喜欢佛学,我也想学,但是初学从什么开始?就此问题,白伞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
  我是从2006年开始学佛的,在此之前我对佛教、佛法的认识是一张白纸,没有什么概念,之后因遇到了一位好师傅,一个好师兄我才开始对此慢慢了解和学习。到现在虽然自己也是一个初学者,而且学得也不好,但我自己已经明白了该怎么学,怎么修,我该要干什么,怎么让自己沉下心干下去。我确实经历了由初学到入门的这样一个过程,大致可以给问我此类问题的朋友一些帮助。
  学佛要学好,学成,最重要的是要有好老师、好道友帮你改变观念,坚定信心。这是很关键的,这就好像一个站在桌子上的人要把这个桌子举起来一样,要外力辅助他找到一个新的、正确的、牢靠的立足点,才能摆脱旧的依靠。而初学者最难的就是找到好老师、好道友。比如在陈念萱著的《寻找上师》一文中,就提到好多人为了学佛,为了寻找好的师傅,费尽千辛万苦,几十年如一日不曾放弃,有些“运气好”的找到了,有些“运气差”的不但没找到,甚至还被骗财骗色,虚度光阴,引入邪教,凄惨无比。现实的问题是,初学佛的人有热情,有激情,但自己还要人指点迷津,哪有一下子就能辨别谁是谁非,哪能那么顺利的,在不颠覆现有的生活环境和思维观念的情况下找到明师明友呢?这不是空谈么?不要紧,也不要急,一个一个问题来。首先我要说明的是那些“运气好”找到了明师的,不是什么运气决定的,这些人可能看上去普普通通,和你没什么两样,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你,但这些人肯定是累生累世诚心诚意学过佛、供过佛的,不管业力让他今生如何破落,他都能不费劲或者是很费劲、却最终能找到好师傅的。那些不费劲或者是很费劲、却最终被骗了的,被带到歧途上的,肯定是在过去很多世中,由于对佛或佛法产生过歧义、恶口、不真心供养等等原因造成的。
  第二个问题:“我又不知道我前世有没有什么不好,那我去找师傅还是不找?我现在确实想学佛,想学好,该怎么办呢?”确实,我们都不知道过去,但我想把握现在,把握今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又该怎么做呢?白伞认为,如果自己还是一个初学者,对佛教的理念、概念、历史、文化等等还不是了解的话,不要急于或者刻意去找一个师傅。从很多佛教经典以及大德开示中我们都可以看得出,佛教基本的理念是善!基本规律是因果轮回!最终方向是解脱身心断烦恼。作为一个初学者,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开始,以一种敢于转变自己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勇气来认识和了解佛教,看一些著名的佛教书籍如《西藏生死书》、《前世今生论》,著名的佛教经典如《心经》、《金刚经》等等,相信善恶因果,相信生命轮回,以一颗善心来付诸于善行:比如你某天心血来潮想吃口味虾时,想想因为满足自己一时口腹之欲,这么多活蹦乱跳的虾子要剥皮抽筋,不可不可。比如你看到小孩不懂事在踩死一堆堆的蚂蚁时,你心头一紧,连忙拉住他,并对他说它们也有爸爸妈妈,也会痛苦流泪。比如你做生意完全可以弄虚作假、瞒天过海多赚钱,但你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绝不干昧良心的事等等。这就是一个初学者最因该做的。
  在保持一颗善心,坚持做这些善行的时候,初学者始终要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所有的善举、功德均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我不为此要得到丝毫的利益和回报,我只求佛菩萨保佑,让我今生能遇到一位适合自己的,能带我走上正确的学佛道路的明师!如果有可能,最好在我国四大佛教名山的四位菩萨面前发此愿。只有如此,才不是把学佛最重要的一条--寻明师—交给自己未知的过去,而是积极地、有效的把握在自己可以决定的当下。
  第三个问题:作为一个初学者,不可能像已经皈依的佛子一样毫无顾忌的学佛、念佛、拜佛等等,还有来自家庭、工作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自身性格、习惯、爱好、惰性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如何能两头兼顾,不造成麻烦?如何能循序渐进,坚持长久?
  一个人学佛,最重要的修心,心修好了,自然会体现在行动上,也就是修行了。初学者有激情,但这种激情请不要表现在外面,比如脖子、手腕要戴各种佛珠,要家人都来吃素,见到同事朋友就说自己学佛,学佛怎么怎么好,你要不要学。见到貌似居士、和尚的人就搭讪,问有没有好师傅,见到佛教交流学会、集会、共修等就钻,见到各类貌似佛教书籍的就看,看了也罢,自己没有主见和实修体验,跟着各种论调跑,大肆帮着宣传等。这其实给初学者学佛带来了很大阻力,给各种违缘和各种不良个人、团体提供了利用的机会,而初学者这时的定力、包容力、信心都还不是很深,最终导致学不下去、学偏甚至反对学佛,诽谤学佛的后果。
  

回答2: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增一阿含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回答3:

佛法的要领与修学次第 济群法师

我们第一场要讲的是佛法的要领及修学次第。我觉得这是一个蛮重要的问题,因为我发现很多人修学佛法很多年依然不得要领。目前在我们佛教界而言,真正能够给信众一个非常合理的引导的老师、方法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多人皈依之后可能就成了孤儿了,没人管了。还有的人呢,自己不甘心,会去看很多书、很多经典,但在修学佛法上,还是依然不得要领。即使对佛法在道理上能有所领会,能不能用的起来呢?能不能真正用佛法来改变你的生命,改变你的人生,用佛法去对治你的烦恼,把你所学的佛法落实到修行上,能不能做得到呢?恐怕很多人还是做不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传统的佛法一直缺乏一个大众化的修学体系。我们传统的每一个宗派都代表着一个修学体系。我觉得修学佛法对大众而言需要有一个简明的修学体系。一个简明的修学体系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要对佛法的基本要素要非常清楚。比如说佛法有几个要素?对佛教的修学你必须具备哪几点?
我认为佛法的基本要素有五个,五大要素。第一是皈依,第二是发心,第三是戒律,第四是正见,第五是止观。佛法起码有这么五个要素。第一点要做到,我学佛法,我究竟要抓住什么,抓住哪一些要领我就等于抓住佛法了。不管你是汉传、藏传、还是南传,不管你是念佛还是参禅。不管你是看什么经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你必须围绕这样一些要领去修学。
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其要领就在于此。抓住了这五个要素,也就抓住了一切佛法。这五个要素就是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五要素的第一个就是皈依,何为皈依?信仰的过程、皈依的过程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理智的选择。皈依就是对解脱方法的信心。解脱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是由很多人已经通过这种方法在这条解脱的道路上修行成就了的。还有不少历代祖师大德前仆后继的沿着这样一种道路已经走上成就了的。所以我们对佛菩萨要尊敬,他是我们在解脱道路上的典范。法就是方法,我们要相信这个方法。僧就是指导我们使用这个方法的老师,整个僧团是我们走向皈依的对象,但是要真正走向解脱还是要选择很好的导师,尤其是僧团里面的善知识,所以皈依是一种宣誓,是一种生命的誓言。就是宣誓我要以佛、法、僧三宝作为我生命的归宿,作为我生命的依赖,要有发自内心的这样一种誓言,整个皈依的仪式主要是在完成这样一种誓言。
有了这个信赖之后,我们要发心。发心其实就是一种生命的意愿,就是要以解脱作为我生命的目标。我为什么要解脱,这个动机很重要,这个认识很重要。当我们说到解脱的时候,你是否已真切的认识到轮回是苦,你是否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是苦的这个道理。
快乐的本质
我们每天为我们的思绪、想法推动着忙来忙去,就是因为这颗躁动不安的心我们才不自在,佛教讲人生是苦,这样说很多人不服气,他们觉得人生还是很快乐的,怎么会说是苦的?人生难道没有快乐吗?
人当然是有快乐的。佛教讲人的感受有五种:苦、乐、忧、喜、舍,心理学上讲感情三态,情感的三种形态,在我们的生理上就是有痛苦有快乐,我们的心理上有三喜,有忧愁还有不苦不乐。

佛教为什么讲人生是苦呢,这是佛教对人生所作的一种本质性的判断,不是从现象上来说的,如果从现象上来说,人生确实是有苦有乐,但苦和乐在人身上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痛苦是一种本质性的东西,快乐是相对的,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
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我们能不能说世界上有一种快乐是本质上的快乐,没有。
什么是本质上的快乐呢?就是不论你什么时候享受它,它都是快乐的,无论你享受多长时间,它都是快乐的。如果符合这两个定义的话,这种快乐就是本质性的快乐。所以世界上不能找到这样一种快乐的。世界上的任何快乐都没有具备这两个本质。但是痛苦却是本质的,肚子饿了是痛苦,只要你不吃饭就会饿,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享乐本质上都是痛苦的。比如说我们走路,走路本质上就是一种痛苦的事情,只要你拼命走,一直走下去,你就会很累。什么情况下走路不会痛苦?如果你坐的时间长了再起来走就不会痛苦。看电视、洗澡道理都是一样的,洗澡的本质不会是快乐的,因为身体脏了才会去洗澡,当我们洗澡的时候,我们想洗澡的这种想法和身体脏的痛苦被缓解了,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快乐。但这个缓解如果过度了,如果你继续洗下去,在澡堂里面泡的时间长了,还是痛苦的。我们吃饭是因为肚子饿的前提,如果说没有饿的前提,吃饭是一种痛苦。但吃饭为什么会快乐呢?就是因为你有这种饥饿的感觉,你吃饭就会缓解饥饿的感觉,你会产生一种快感,但其本质不是快乐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人生是苦!

为什么是苦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生命本质上就是一台不断制造痛苦的机器。这就注定了我们的人生是有漏的,有漏皆苦啊!有漏的生命就是一个痛苦的生命,所以一个人不论你怎样改变外在的环境,不论你有多高的地位,不论你有多少钱,只要你有烦恼,一样是很痛苦的。
真正要解决痛苦就是要改变你生命的品质,这些有漏的品质,就注定我们要痛苦。因为我们内在有很多制造痛苦的因素,如果我们要改变痛苦,就是要彻底地清除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品质,需要彻底地消除这些因素。
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帮助我们如何戒、定,来彻底地消除这些给我们内心制造痛苦的因素。所以修行的目的一方面是舍凡夫心,另一方面就是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佛菩萨为什么成为佛菩萨,我们凡人为什么成为凡人?这是我们每一人生命的品质决定的,我们生命的品质是贪嗔痴,无明,我执,是一个不断制造痛苦、烦恼的力量,所以我们是凡夫。佛菩萨之所以成为佛菩萨,是因为他成就了佛菩萨具备的品质。这种品质又是什么?就是无限的慈悲、无限的智慧,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佛菩萨的品质就有两大特征,即慈悲和智慧。成佛是什么,就是成就慈悲,成就智慧,在成就了慈悲和智慧以后就是成就了解脱,成就了自在,解脱什么,就是解脱凡夫心,解脱以惑、业为主的这样一种生命。
因为它消除了惑、业为主的、有漏的生命,同时他又成就了无漏的生命的品质,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也就成就了大慈悲大智慧。佛菩萨为什么成为自在?因为他已经解脱了他的生命里使他不自在的这种力量。反过来,我们为什么不能解脱,就是因为我们生命的内在有这种不断给我们制造不安定的力量。
我们真正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的,这样才有可能生出真切的出离心,一旦我们真切的出离心升起,在修行上我们就成功了一半。因为我们所有的妄想、烦恼都是建立在对世俗的五欲六尘,也就是对轮回的这种兴趣上。
我们需要知道这个世界的环境真正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事情并不多。每天这个世界上要发生多少天灾人祸,多少人死亡,可是对我们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我们走在街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事情,但是你走过了,不会对你有多大的影响。可是如果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和你有关系的,如你曾经讨厌过或是喜欢过的东西,对你就会有影响。为什么会有影响呢?所以真正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一定是和我们的人生、生活有关系的事情。
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对你的生命、心态产生影响呢?其实所有的环境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就是我们内心里面的一种相应的力量,一定是你在乎过的,你执着过的,所以真正能够对你产生影响的事情真正根源在于你的内心,不是环境的。真正能伤害、干扰我们的也是我们的内心。每一个境界都会在你内心产生一种相应的东西,这是你内心的这种力量而不是外在的力量。所有修行要解脱的是你内心的力量,是烦恼。

我们发起出离心,出离心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要完成解脱,究竟要解脱什么呢?要解脱的就是凡夫心,惑和业。就是要解脱无明、我执、贪、嗔、痴。我们所要解脱的就是这些东西。我们靠什么解脱,我们有无能力解脱。很多人说我每天也在念经、拜佛,也看了不少书,可是我的烦恼怎么还是这么重?
原因是因为你虽然看书、诵经,但并未掌握真正解脱的能力,真正解脱的能力在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内在,我们看书、诵经其实只是帮助我们获得这种能力的一种增上缘。
我们首先应该有信心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都具有真正解脱的力量。我们的内心会制造很多烦恼,在无明我执的怂恿之下,会制造无量无边的烦恼,会制造生死轮回,心的功能很大,但是佛菩萨的功德也是我们内心制造出来的。
所以我们的内心还有另外一面,除了制造烦恼以外,我们内心还有解脱的能力,还具有潜在的无限的力量。所以整个修行的过程主要是帮助我们去发现、认识、熟悉、使用这种解脱的能力。这种解脱能力是什么?就是空性正见,就是无漏智慧。声闻修行里面有五种法行,就是戒、定、慧,解脱、正见。慧就是无漏智慧,就是解脱能力,禅宗讲到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要见这种解脱能力。

我们需要了解心的本质,而不是心的现在表面的一种迷茫的状态里面,这种迷惘的显现代表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念头,我们的内心有各种各样的力量,人的内心就如同一个杂草丛生的花园,有各种各样的草和荆棘,我们的内心就是一大堆混乱的情绪、一大堆烦恼和错误的想法。这就是我们的凡夫心,有的力量强一点,有的力量弱一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现在是不能自已的。我们都是在每一个想法的推动下的不自觉地去作事情,一会想出去走走,一会想要去找一个朋友,要搞一点什么吃的,或者生气地去找人发一顿脾气。看到人家买东西了,你就想去买。

其实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多数人都不知道。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又是一个充满着诱惑的社会。商人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不断地制造诱惑。可是我们一般的人都没有定力,一诱惑马上就上当。
在这个上当的过程中,你就会产生一种需求,因为你的内心不踏实。你就会不断地向外追逐,去寻找需要。
但是,如果没有这个诱惑,你可能就不会有这个需要。比如说,没有电脑游戏,人就不一定有这种游戏的需要。没有手机,人也没有用手机的需要。古人没有这些东西,他也是一样过日子的。
人们的每一种需要都是自己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说生活一定就是必然的。哪怕是最原始的东西,我们说吃饭是一个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人应该一天吃几顿,人应该吃什么,吃到什么程度,其实也没有一定。比如说,平常人一天吃三顿,但有的人还要吃夜宵、吃点心,可能要五六顿。也有修行人他只要吃两顿或一顿。甚至还有的人可以不吃。每天的睡眠,可能有的人要八个小时,有的要六个小时。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没有必然性,我们大家要知道,都是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
我们在向外寻求的同时,也在建立我们内心的一种依赖。比如说,我们人的很多需要动物没有。像那些鸡鸭猫狗,我们人的需要他们根本就没有。我们现代人的很多需要古代人没有。他们没有是不是就活得很痛苦啊?我们有就一定活得很开心啊?你建立了这种需要才有这种需要,而没有建立这种需要的人就没有这种需要。没有这种需要比你有这种需要的,其实他更自在。
凡夫心就是在不断地建立需要。建立需要的过程中也在建立依赖。我们又会害怕失去这种依赖,所以我们就会不断地去寻找这种依赖。所以我们会很累。
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凡夫的各种妄想和心理,我们的每一种心理其实上都是在无明的怂恿下在外界的诱惑下逐渐的形成我们各种各样的内心。
每一个念头都代表着一种心理需要,每一种心理需要都在向外攀缘。在向外攀缘的过程中,我们早就迷失了自己了。我们迷失了自己,我们就觉得活得很不踏实。
我要告诉大家,其实生命是可以自足的。在这个空性的层面,它就没有任何需要了。它本身就是解脱的,就是自在的,本身就是充满着法喜,快乐无比的。我们只要会体验这个心的层面,我们就会无时无处不能过得愉快。因为生命本身就是自足的。我们不懂得体悟这个生命自足的层面。我们不断地在向外攀缘,希望由这种攀缘来得到满足。
其实,每一种需要,你在满足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强化它的力量。它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大。最后,使得你只能随着这样的心理力量在不断地轮回。其实轮回就是我们内心妄想的一种延续。轮回就是一种生命的低级重复。
我们要解除轮回,我们就必需要消除我们的心理的内在力量。修行也在于消除这些导致我们轮回的力量。我们的内心确实具有这样的一种能力。所以,解脱道的修行会帮助我们去获取这样的一种能力。
认识这样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我们生命中的妄想、烦恼和痛苦统统都会解除的。我们平常讲江山易得、秉性难移!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生命很难,为什么难?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生命中的每一种性格和形式都代表着我们无尽的生命的积累。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我们想要改变它,用你现在培养起来的念头,正念,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像北极的冰山,你想化掉,只用一点太阳晒一下,是办不到的。所以我们要发现和认识生命内在的这种解脱的力量,自然就能很容易得把它消除掉。

所以,戒定慧的修行,就在于帮我们完成解脱。比如,戒和定,都在完成一种内心的简化。我们想要认识空性正见,但是我们的心很迷乱。我们的心尽管具备空性,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去认识它,没有办法去开发它。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心的环境的简化。这要通过持戒的过程,我们不要去接触不应该接触的东西。我们凡夫的特点就是眼不见心不烦。很多东西你见不到,妄想自然也就少了。
但是,我们是不是不要去接触环境,我们就没有妄想了呢?不是的,我们的第六意识会自己制造妄想,它不仅有外延,还能内在的制造妄想。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就算是关在房间里,他还是会不停打妄想。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修定。定就是把你的心安住在一个善的所缘境上。我们的内心为什么会不断地产生妄想呢?原因就是我们的心在不断浮动和变动啊!所以就会产生攀缘,就会产生妄想,就会把我们心灵里的种子调动出来。如果我们能够把心定在一点上,我们就不会有妄想。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有负面的作用。
所以,修行要选择一个善的所缘,不要有负面的。有的人谈恋爱,他也谈得很专注的,进入恋爱三昧。可是恋爱三昧是一个产生烦恼的所缘境啊!他还是在培养一种不善的情绪啊!那不是一个好的所缘,所以修定要选择一个没有负面的所缘境。让心得到安住,我们的内心的环境就会清净。这个时候我们要见性,就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们讲到禅宗的见性、参禅,什么是参啊?参就是寻找!寻找什么?如果说这个环境非常的复杂,你要找个东西就很难。像如果这里有一万个人,而且这些人还在不停地动,我要找一个人,这很难。我现在怎么样才能在这一万个人中找到一个人呢?
首先,可以让这些人不要乱动,把他们定住。还有一个办法,把一万个人简化为三个人。或者说,我让这之中的不相关的9997个人全躺下来,只有三个人站着,我再找这个人会容易得多。这种戒与定的修行,其实就是在作一个心灵环境简化的工作。当心灵环境简化了,再作空性的观修,马上就会进入空性了。
所以,空性见就代表我们生命中的力量。你具备了这种力量也就有能力解除你的凡夫心,解除这种有漏的不断地制造痛苦的生命。我们所有的学佛,学习经教、参禅,最终都要帮助我们获得这样一种能力。获得这种空性正见。
除了戒和定之外,我们要学习经教,要有正见。比如说,《阿含经》里面讲的无常的正见、无我的正见,唯识中讲的唯识的中道见,中观中讲的缘起性空的正见。我们有了正见之后,我们才知道我们要找的是什么。我们不需要的是什么。首先,我们要能够分得清楚,什么是和什么不是。
就像你们到火车站去接一个人,如果说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人长的什么样子。你怎么去接啊?至少你要有个照片,你才知道你要接得是谁。所以这个正见就像这张照片一样。
我们在做观修的时候,我们需要有这样的一个模本。正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还要有一个好的老师。他能够带领你怎么样去认识自己的内心,一步一步的走。解脱道的修行,从发出离心到解脱。这个过程中真正解脱的力量就是空性正见。要被解脱掉的东西就是惑和业。
我们现在有了方法,有了榜样,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完成呢?我们很可能根本就做不起来。因为世界上的教育都需要有老师,同样的我们要学佛更需要有老师。所以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我们需要对僧中的善知识生起信心,生起皈依之心,所以要皈依僧。
再则,成佛要成就什么?成佛就是成就两种品质,大慈悲和大智慧。大乘菩萨道也是帮助我们修慈悲和智慧的。所以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尽管有种种法门,简单地说就是关于慈悲和智慧的修行。大小乘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发菩提心。我们发出离心,就是要出离轮回。菩提心和出离心有什么区别,很多人会把出离心和菩提心对立起来。认为发菩提心不需要发出离心,并不是这样的。
其实,每一个人学佛,首先都要有出离心。如果你不想出离轮回,没有意识到轮回的过患。那么你的学佛是不会有深度的,你的学佛是不会真切的。所以,首先要意识到轮回是苦,这个是学佛的一个基础心理。
菩提心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上的。如果你只能让自己出离轮回,那么这个就是出离心。这仅仅是声闻乘的发心。菩萨的出离心就是要把这个出离心扩大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当我想到出离的时候,我同时也想到在六道中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在轮回中受苦,我不忍心自己出离。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我要带着他们一起出离啊!如果你有这样的一个发心,那就是菩提心。
所以出离心跟菩提心的不同就在于所缘的对象不同。声闻出离的所缘对象就是自己一个人。而菩萨的出离心的对象是一切众生。这种出离心可以成就我们的慈悲。
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多少都会有悲悯之心。什么叫悲悯之心,就是同情心。佛教中的慈就是给以众生快乐。悲就是拔苦。这就是慈悲之心。我们每一个人多少都有这种心。我们这个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对别人的理解程度有多少。一个人最能理解的人是自己。我们干了很多坏事,对自己都表示理解。对别人做了好事都不理解。
修慈悲就是学会怎样去理解别人开始。我们对别人的理解可以到什么程度?我们对别人的同情又能到什么程度?我们问问自己,在自己的心里装了几个人。有些人可能只装一个人,有些人可能装了一个家庭,有些人可能还能多装两个,这说明什么道理啊?我们的同情心、慈悲心是很有限的。
我们看看观音菩萨的慈悲心,是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一切众生他都无条件的帮助,没有亲疏分别。同体,观音菩萨把一切众生看作是一体的,不仅是看成,因为观音菩萨已经体悟到众生与十方诸佛在生命的某一个层面是相同的。因为他已经体会到这种一体的层面。所以他很自然的就能发起这种同体大悲之心。
慈悲心的修行,就是要扩大心量,扩大同情心。这个过程要通过修行,怎么修?就是修菩提心。菩提心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愿菩提心,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要帮助一切众生走出轮回,我要给予一切众生快乐。你要建立这样一种非常高尚的生命的愿望。这要通过一个修行的过程。我们要造菩提心偈,然后每天要修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一种说法,真正的菩提心要把它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我们就会对一切众生升起慈悲心,现在我们对众生的慈悲心之所以作不到,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心。我说要慈悲众生,可是我对众生不感兴趣啊!所以我们要修菩提心,甚至还要修空性见,把我们这种由无明、我执所形成的种种不平等的、好恶情绪的心一点点的敲掉。如果您把这些心都敲掉了,你的慈悲心就生起了,你自然就成观音菩萨了。你对一切众生都升起菩提心,你的慈悲心就圆满了,成熟了,你就可以与三世诸佛平起平坐了。
所以修慈悲心要通过修菩提心来修,也要通过一个止观的修行。佛法叫作修空性正见。空性正见,也就是我们要通过闻思经教。比如说我们通过学习中观、般若的经论,来帮助我们获得这种缘起性空的正见。或者我们通过学习唯识中的诸法唯识的理论来帮助我们获得诸法唯识的正见。
这个过程,首先通过闻思,然后,再把这个正见落实到修行上。这个时候需要止观。然后再通过作毗卢舍那,就是观,通过观就可以帮助我们契入空境。空性正见的成就可以帮助我们圆满大慈大悲。如果没有空性正见,我们的慈悲永远都停留在事实之上,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如果我们没有空性正见的话,我们没有能力将所有的凡夫心都解决掉。菩萨道的修行,也是通过五个途径,就是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我们有关于如何修慈悲和智慧的理论。我们还要有个好的老师指点。怎么样去训练慈悲,怎么样去训练智慧?这是一个止观的修行过程。
菩萨道的修行、成佛的修行其实也不是很遥远,也不是很难。佛法的修行,在理论上说方法要正确、内容要完整。我们通过这样的五大因素的修行就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解脱和成佛的目标。

我们今天的讲座有几个要领。第一个,我们学习佛法的重心是我们的内心。修行就是帮助我们内心的改变。第二,我们学佛的目标是两句话,舍去凡夫心,成就像佛菩萨一样的品质。佛菩萨的品质就是大慈悲。达到这个目标,主要有五大要素。一方面,要解脱凡夫心,能解脱的是空性正见。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就是修智慧修慈悲,通过修智慧修慈悲,最终成佛。

第二是它需要一个明确的修学目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次第。如果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次第的话,这个学习就会很混乱。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接触禅宗,简直高得不得了,非常喜欢禅宗的公案,听了一大堆,用不起来。有的人喜欢教理,可是这个教理学了半天,怎么用啊?不懂。这是没有次第。我们传统的佛教讲究的是圆和顿,有不重视次第的特点。所以我们现代人修学佛法也不重视次第。因为没有次第,所以这个修学佛法就很难修上去。就算你念佛参禅能够得到一点小小的体验,可是你没有一个相应的基础,所以你的修行是上不去的,你只能到某一个阶段,得到一些体验。因为就像一棵树,如果没有肥沃的土壤作为基础是长不大的。我们修行的道理其实也是这样,它要有基础,有次第。
第三是要有可操作性。。。。。

回答4:

真正的学习佛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实修,一种是学习佛法理论。你说的学习佛法是指哪一种?这里我分别介绍一下。
学习佛法理论你要了解一套系统的佛教方面的理论知识。佛法的源起发源,哪些主要人物、哪些经典、哪些法门、哪些派别。然后是具体理论如十二因缘、因果报应、戒律、再往上点就是空性、了解缘起性空等的道理。尤其在藏地的佛法有次第,先易后难,你可以到五明佛学院系统的学习,那里有上师会指导的。你学的好完成佛法理论出色,你会得到类似堪布、格西等头衔。不过这不代表你修行的功夫高,只能代表你学习佛法的理论不错。
如果是实修的话,要先了解因果报应的规律,然后断恶修缮,常发心利益众生,不断地断除自己的烦恼。如果你要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你的问题,那就要实修。你不需要很多的理论知识,只要平静自己的内心有慈悲心就可以了。在实修中建议你多念诵大悲咒和心经来保护和提升自己,因为自身境界不高很难受用到佛法。最终将普通的慈悲心转化成菩提心再往上修证悟空性证得了悟一切缘起性空再与利他心结合就可以救度无量的众生。
这是本人的见解,比较愚钝,还望你请教大德。

希望你满意。

回答5:

根据您的具体情况由浅入深的学习,可能刚开始的人学习佛法是为了一些人天福报,甚至迷信的成分,慢慢的我们就要学习佛法的第一义谛!

可以先看些公认的,没有争议的大德高僧的开示,然后多读些佛教的经典《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等,当然您也可以选择一些合适自己的咒语。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信到邪法了,据我的了解,选择很多的邪法邪说流行,一定要注意甄别。

对于现在流行的西藏喇嘛教(现在很多人误称其为“密宗”,可以看看成观法师关于密宗的一些说法),我是有保留态度的,觉得有很多东西都无法接受,所以我远离这些了,还是学习一些没有争议的佛法吧。

我的建议到一定程度后您可以学《楞严经》,这样才能保证您不会走偏,并且很多不如佛法的地方,对照《楞严经》即可看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