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周围的情景的几个小问题,很简单的

2025-04-14 12:22:3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在那个时候,既有骑自行车的,也有拉黄包车的,只不过做黄包车的人一般是比普通人有钱,或者是富家小姐之类的,而骑自行车的不但家里是非常有钱,还是那种类似纨绔子弟的,也就是男生才骑,女孩子是不骑的。

2)怎样描写残破建筑?这个问题有点奇怪哦,不知道!

3)钱币嘛,偶正好有几张照片,是在北京的首都博物馆拍的,民国时的钱币!(点击放大再看吧!清楚一些...)

4)周围的人女士除了旗袍,再就是穿西洋服装啊;男士老人一般穿清朝服装,还有穿中山装的和西装的,不过穿西装的都是些有钱人!

5)你说的这个嘛,也许在北平有吧,就算有也只是一段时间,而像广东那些南方城市应该是不会这样的吧!

(以上都是偶在历史书上或影视剧上积累的,也许不完全,不过基本准确!!!)

回答2:

1、清同治七年(1868年)11月,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几辆自行车,是人坐车上,两脚踮地引车而走的业余消遣的娱乐性代步工具。同治十三年,法国人米拉从日本运来人力车输入上海,这种车称为“东洋车”,因其色黄又叫“黄包车”,成为代步工具。随后沪上兴起了人力车的修、租、贩制业。
当时自行车比较少,一直到6、70年代自行车都还是“三大件”之一呢,一般人家都比较少,1912年是民国初期,自行车还非常少,黄包车还是有的。当时代步以马车、牛车、骡车比较多。

2、描写建筑物,一般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远眺近看法。把站在远处眺望建筑物所得到的印象和站在近处仔细观察建筑物所得到的结果结合起来描写建筑物。远眺可以观察到建筑物的整体轮廓,近看可以看清建筑物局部设计。远眺和近看结合起来写,可以使读者对建筑物的整体和部分情况都有详细的了解,从而得到整体形象。
内外结合法。从外面看,可以了解建筑物的轮廓;从内部看,可以了解建筑物各部分的具体情况;内外结合起来看,可以看出建筑物的全部情况。如《乡村小店》,外观会看到它的位置、屋顶、墙壁的颜色,门的大小;内部可看清四壁墙上的布置、中间柜台、以及货物的安排;套间中又会看到货物的保存……
移步换行法。观察建筑物时,不固定立足和观察点,采用边走边看的方法,把看到的建筑物的不同特点依次记述下来。采用此种方法,一定要抓住建筑物的主要特点来写。如果面面俱到,文章内容势必变成流水帐。
说明介绍法。描写建筑物的过程中,可以有机地穿插介绍建筑物的历史。采用此种方法要注意紧扣文章确定的中心,切记不着边际。其次要注意文章整体的连惯性,在介绍完毕以后,文章要返回到描写的建筑物上来,与前文衔接。
环境衬托法。通过对建筑物周围的景色进行描写来突出建筑物,但在描写过程中要谨防离开建筑物而大写特写景物,以免造成喧宾夺主。

3、至于钱币,晚清币制混乱,原则是银一两换制钱1000文,晚清的铜板和银两还是流通很广的,不过各地不同,使用地方纸票的也有。到1912年元旦民国建立,就发行了孙中山头像的开国纪念银币(俗称孙小头),之后民国三年(1914年)又有了“袁大头”,不一而足。

4、整个社会经济的落后,并没有因为共和政体的出现而得到改变,整个中国社会还是处于贫穷落后的边缘。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颁布了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强令男子剪掉发辫,女子停止缠足。同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还规定,民间普遍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还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关于民生、服装之类的,你可以参考一下这些图片,都是清末民初的:
http://ilish.blog.163.com/blog/static/11575604920100169406446/

希望可以帮到你,记得选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