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加里东运动产生的主期褶皱和逆冲断裂具有北东走向,彼此平行而斜列的特点,可知其受力状态为压应力,呈南东—北西方向,表明主动力为南北方向的剪切。也就是说,雪峰山地区在早志留世至中泥盆世期间,正是在南北方向的左行剪切作用下产生北东走向的褶皱(断裂)变形。究其动力来源,可能是亚洲大陆相对往南、太平洋板块相对往北运动的结果。这与中国东部在该时期的地壳变形是吻合的。
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的转换以往大多对碰撞、挤压造山研究得多,对造山后期研究较少,造山带研究基本上是到了板块碰撞成山之后就不再继续追索(肖庆辉等,1995)。事实上,一场构造运动应包含前期的挤压和后期的伸展,才算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全球造山带中都发现了伸展构造,且往往发生在碰撞之后,表明构造运动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普遍性。同时,也寓含着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转换的必然性。
在雪峰山地区,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转换的表现,体现为加里东运动后期,由原来的挤压变形体制转变为伸展变形体制时,便开始了加里东运动第3个构造热事件,伴随着一些同构造侵入的辉绿岩席(床)群和闪长岩—花岗岩,伸展变形导致了低角度拆离(滑脱)带以及高角度正断层的形成,中元古代基底形成变质核杂岩,断层上、下盘之间,由于伸展—滑脱变形,缺失了厚达87m的横路冲组,使中元古界冷家溪群与新元古界板溪群马底驿组1段直接接触,并露出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