藨草又名三棱藨草(图32)。
图32 藨草学名Scirpus trqueter L.科属分类莎草科,藨草属。形态特征具匍匐根状茎,淡红色或紫红色,细长秆散生、单生,高30~100厘米,直立,三棱形,基部具2~3个叶鞘,仅最上方叶鞘顶部有小型的叶片,叶鞘脉具隆起横格,鞘口部膜质,与叶舌联合成管状。苞片1,直立,三棱形,长1.5~7厘米,形同秆的延伸。长侧枝聚伞花序假侧生,具2~6个不等长的辐射枝,长着可达5厘米,顶端着生1~5个小穗(有时无辐射枝,小穗聚成头状)。小穗卵形或长圆形,顶端稍钝,长0.5~1.3厘米,宽0.3~0.5厘米,锈褐色,鳞片椭圆形或宽卵形,长0.3~0.4厘米,膜质,锈褐色。边缘微具纤毛,顶端凹缺,背部有绿色中脉,延伸成一短尖。下位刚毛3~5,较短,稍长或与小坚果等长,具倒刺。雄蕊3,药隔稍突出,柱头2,细长。小坚果倒卵形或广倒卵形,平凸状,长0.2~0.3厘米,成熟时褐色,有光泽。生物学特性1)休眠与萌发种子有休眠期,冬季低温即可打破休眠,但由于坚硬,透水透气性较差,吸水困难,直至来年5月底方有萌发。
越冬块茎有短期休眠,经过冬季亦已打破。块茎萌发的起点温度为12℃,由于吸水较易,萌发较早,4月底即可萌发,较种子萌发早1月左右。当年新产生的块茎没有休眠期,条件适宜即可萌发。2)营养生长实生苗株高长至10厘米左右、具1枚叶鞘、叶片3枚(早枯)伸出根状茎,根状茎长至3节后,最后1节顶端膨大,向下生根,向上长出新株,为1级分株,依次长出2、3级等分株,块茎萌发的第一株苗不具叶片,长到10厘米左右自行死亡,而后从块茎上邻近的潜伏芽发出具有基部节、须根、叶鞘、叶片的健壮植株。当植株高度达5~10厘米时,从基部两侧各产生1条地下根状茎,在土层中至水平方向蔓延。当根状茎伸长至6~10厘米(3节)时,顶端膨大,产生1级分株,以至2、3……级分株,在土下形成一个庞大的根茎网和株系。3)开花结实实生苗当年可开花结实,始穗期为7月底,8月上中旬始花。由于实生苗的株系出苗较晚,后期产生的新株系不能抽穗、开花。据资料介绍,9月5日出苗的只能抽穗,不能开花,9月14日出苗的植株则不能抽穗。
块茎萌发的植株,由于发生较早,于6月底始穗,抽穗时先在花茎上部外侧突起形成1个小穗,3、4天后,在此小穗的左右两侧又各形成1个小穗,再过2~3天,内侧小穗轴向上伸长形成辐射枝,小穗和辐射枝又都不同程度的增加小穗。一般抽穗开花需6~8天,开花时间为上午9~12时,盛花期后,地下球茎迅速增大,10月份地上部分逐渐枯死,地下茎亦已进入休眠。藨草每株地上株可产生400粒种子,成熟后落入土中或随水传播,蔓延为害。
分布与为害藨草分布广泛,除南方稻区外,全国都有分布。由于藨草地下根茎扩张期正值水稻分蘖期,故对水稻分蘖影响甚大,成为某些稻区特别是北方稻区难以清除的恶性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