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育孩子才不算溺爱?

2025-02-24 07:19:5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回答2:

“溺爱”是很多罪恶的根源

一般父母和孩子有争执都是正常现象,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想到通过杀人解决问题呢?孩子只敢对父母残忍,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来自父母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

大多数家庭中,孩子都是家里的中心。父母有时候自己舍不得吃穿也会先满足孩子,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艰辛,觉得一切东西来得很容易,也以为只要是自己想要的,父母就可以给予。

其实,父母背负一个家庭的责任,辛辛苦苦的建立的工作和生活都来之不易,父母如果不把这些不易向孩子袒露,孩子还未走入社会之前,永远不会明白做大人的无奈。

少年犯会因为小矛盾杀人,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在父母面前遭遇过“挫折”。他们习惯无穷无尽地索取,如果有一天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心中就容易产生恨意,做出极端的举动。

大多数孩子虽然不至于到犯罪的地步,不过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问题,也是因为父母一味对孩子退让。

孩子年纪还小时,迁就忍让看起来理所当然。等到孩子一天天长大,行为动作变得不再可爱,父母还按照以前的方式对待孩子,很明显会让他们陷入深渊。


不管是人际交往也好,走入社会也好。习惯被迁就的孩子,难以找到立足之地,想要改变现状,父母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很多和孩子相处时的习惯,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

请别再这样“迁就”孩子

1、 特殊待遇

父母总是抱着“不能苦了孩子”的这种心态生活,在孩子生活、学习、吃穿用度上的花销投入比例很大,有的甚至占了家庭收入的一半。

为了培养优秀的孩子,物质、精神生活都需要全面发展。孩子考试成绩稍微理想,父母为了鼓励买苹果电脑、苹果手机。

为了让孩子受欢迎,买很多品牌大衣。父母或许自己不舍得吃穿,孩子的生活质量一定不能差。

其实,想要培养健全、优秀的孩子,不是靠外在物质堆砌。人重要的往往是这个人本身,他的精神面貌、能力,这些都只能从内在获取。


过度给孩子制造丰富的物质生活,不仅增加了父母的压力,反而收不到好效果。如果真为孩子好,多培养孩子兴趣爱好,人变得有趣了,才是真正的积极成长。

2、 当面袒护

孩子犯错,父母帮忙掩饰,这是出于维护家人的心理。社会中有大团体也有小家庭,对父母来说,孩子是小家庭的重心,即使有错,也应该维护才对。

于是,他们和大团体中的所有人对抗,希望他们迁就屈服,谁会愿意这么做呢?大团体讲究公正,谁犯错谁就该道歉,父母如果只站在孩子的立场说法,就是在破坏社会规则,孩子不容易在社会立足。

3、 轻易满足

人的本性是,太容易得到的,往往学不会珍惜。不是通过辛苦努力才获得的物质,人体会不到它的意义,仅凭一时兴趣不能长久。

大人想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让他过得幸福,这能够理解。但也不要忘了孩子需要成长,成长要花心思培养,轻易满足孩子,就省略了孩子劳动的过程,这对生活来说没有意义。

4、 生活懒散

有些孩子除了上学,在家的时间基本是“葛优躺”的状态,看上去仿佛对生活丝毫提不起兴趣,其实拿着手机玩得挺欢乐,甚至有时候在家能躺一天。其实这样不利于身体健康发育,也对心理成长没好处。

孩子应该多运动、玩乐,和人交往才能提高社交、情商能力。人容易被惰性控制,父母如果任由孩子如此发展,日后懒散的作风更难改变,会连养活自己都困难。


5、 祷求央告

孩子不愿意上学,父母就算每天陪读也要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甚至求着孩子一切以学习为重心,其他事情都由父母操心。

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就算考到了高分,没有自制力,一样在社会上难以生存。学习不仅是学知识的过程 也是培养人学习能力的过程,人如果不能自律,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6、 包办替代

现在很多80、90后“大人”连结婚都成了道难题,一边是婚姻观念的改变,年轻人认为不一定要结婚才代表生活过得好。一边是很多人想结婚,却找不到对象,家里的父母跟着干着急。

这部分群体找不到男女朋友最大的原因是不积极、不主动,他们大多受过教育,平常读书的时候,只要成绩好,父母所有事都会为孩子解决,这样就容易形成孩子爱等待的性格。

他们觉得一切都不需要积极去找就能得到,婚姻不一样,大部分人不付出永远走不进圈子。很多人不愿意妥协,只是一味地等待,但实际上越等只会越焦虑。

7、 大惊小怪

孩子追逐打闹,稍微受点伤,就会受到父母的责备。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孩子健康,父母宁愿把孩子拘在家里,也不愿意让他们走出去。长此以往,会让孩子性格变得自闭,人际交往也会越发淡泊。

世界上的错误或者伤痛没有办法完全避免,就算每天只待在家,也不能保证祸难不会降临到头上。唯有教会孩子如何应对困难,不变以应万变才是上策。

8、 剥夺独立

孩子如果想自己尝试新事物时,父母要尽量支持,人走出第一步时总会心怀忐忑,唯有鼓励是最好的支持。父母不要总是以大人的眼光审视孩子的行为,就算只是学做蛋炒饭这样的小事,对孩子来说也是突破。

教养孩子从古至今都是一门大学问,父母如果找不到方法时,可以从古人的思想中找方法,古人的有些教子方法堪称典范。

古人的教子之道

一、 老子: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就会懂得教育的真谛

“无为”的中心思想是顺应自然的本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然规律,人为干涉只会造成不良后果。

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能力,大家可以朝着不同方向发展,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成为医生、律师,也可以是画家、歌手或是其他。


父母培养孩子时,不要看大部分人会学什么,而要关注孩子擅长或喜欢什么,能顺着正确的方向培养孩子,才做到了真正给予孩子教育。

二、 儒学教子之道:戒奢华,戒骄傲

人只有内心宁静,才懂得修养身心,每个人都身心愉悦,才有利于社会安定和谐。再多物质的奢侈,也填补不了内心的空洞。

人其实只需要吃少量的食物,穿简单的衣服,就可以生活得很好,其他一切能力都需要精神富足。追求奢华的生活,找不到生活的真心。

古人崇尚谦逊,这点在现代也受用,一个谦虚低调的人,往往最有实力,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孩子,父母所要做的既不是一味放纵,也不是一味要求,把握好教育的“度”,力所能及地给予孩子帮助,就算是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

回答3:

教育孩子时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孩子,不要掺杂太多个人情感,要客观公正的对待孩子,才不算溺爱。

回答4:

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做得好就应该表扬,做得不对的地方也要及时指出来。

回答5:

教育孩子该奖时要奖,该罚时还得罚,比如你觉得他错了,那就要教育了,必要的立规矩还是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