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花非花》全诗原文如下: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话文意思是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扩展资料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所谓居士,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萨道之人,这首诗的表达和白居易的身份也息息相关,花非花雾非雾其实都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作者修行证悟的最好说明。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因为人们给他们命名为花而长成。
来如春梦几多时,这句正好点名了作者的心思。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更是作者在体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以及对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种感慨。
去似朝云无觅处也是如此,作者体悟到世事无常,就像花和雾一般虚无缥缈,此诗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花非花
《花非花》 唐代: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1、【译文】
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2、【赏析】
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表达了对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3.【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其实这是一首悼亡诗,因极度思念自己的已故妻子,常常梦见她而作。
简单说:“自己梦中妻子的身影象花一样美好,但不是花。象雾一样轻盈迷幻,但不是雾。她每晚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来到梦中,醒来时又不见了。来时就象春梦一样短暂,去时就象早晨的云消失得无影无踪。
其实朝云就是妻子的身影。她是巫山神女,朝为云暮为雨”
此诗,也可说是此词其实就是一首悼亡词,其华丽的解析文就不用多此一举了。
花非花:麻花·水花·头花
胡秉言
麻花
花非花,热油浴。
伴早餐,零食侣。
荷包蛋下放一些,
加点红糖与贵婿。
水花
花非花,水中绽。
雨打生,随风现。
悬崖飘落似珍珠,
泉涌盈盈琼玉点。
头花
花非花,嵌丝发。
醉美人,娇如画。
嫣然一笑若飘仙,
祥瑞添春凝姹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