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好书推荐卡推荐理由

战争与和平好书推荐卡推荐理由
2025-02-24 10:10:2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战争与和平》的好书推荐理由:《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文本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卓越的、令人惊叹的心理分析,生动、鲜活地描绘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令人激动的一组人物形象。整部作品构思宏伟、气势奔腾,有力地展示出了俄罗斯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1812年卫国战争,展示出了战争前后俄罗斯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回答2:

《战争与和平》的好书推荐理由:《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文本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卓越的、令人惊叹的心理分析,生动、鲜活地描绘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令人激动的一组人物形象。整部作品构思宏伟、气势奔腾,有力地展示出了俄罗斯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1812年卫国战争,展示出了战争前后俄罗斯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订阅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回答3:

这部小说非常长,所以我读得有点急,关于战争的描写和作者的长篇议论都是跳过了,我喜欢看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的故事,所以某种程度上算是跳着看的,不是跳着翻,而是看到战争描写和长篇议论就整屏整页地(过程中穿插着用手机和电脑阅读来着)翻下去,就这种阅读方法,还是让我感觉很过瘾,收获非常大。

说很过瘾,是因为书里面人物形象的鲜活、情节的起伏、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读着特别爽。尤其是最后一点,人物的心理描写,太真实了,太精确了,让人感觉震惊,好像是亲身体会一样,那样的矛盾,纠结,在神性、人性和兽性中挣扎,这种震撼在《悲惨世界》中也体验过很多,比如冉阿让自首前的心理斗争、沙威在投水前的迷惑和矛盾,在《战争与和平》中,这样的震撼也很多,时常让你对着屏幕发呆,好多认识的人和见过的事在眼前漂浮,然后瞠目结舌,恍然大悟,或者微笑,或者叹息。

因为作者写的是人性,而人性是永恒的,比起“超我”和“本我”这样晦涩的词,我更喜欢用“神性”和“兽性”来表达,人时常在挣扎:神性多了,太过辛苦;兽性多了,太过低俗;人性多了,太过庸碌。人都是在多重价值体系中切换和取舍,所以人非常复杂,正因为人本来就非常复杂,所以一部小说能以有限的篇幅(虽然很长)包罗人性百态就尤为难得。

回答4:

《战争与和平》的好书推荐理由:《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文本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卓越的、令人惊叹的心理分析,生动、鲜活地描绘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令人激动的一组人物形象。整部作品构思宏伟、气势奔腾,有力地展示出了俄罗斯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1812年卫国战争,展示出了战争前后俄罗斯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回答5:

《战争与和平》的理由是什么?麻烦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