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和元曲在句法和风格上都是不同的。
曲比较通俗,诗和词则雅一些。
唐诗主要是五、七言诗,词则要按词牌填词,句型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曲和词类似,要按曲牌填写。所以唐人作诗可以叫写诗,宋人作词和元人作曲则叫填词、填曲。宋词的词牌是中原地区的曲调,元曲则是来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调,所以元曲又叫北曲。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就好象歌曲和戏剧的区别
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它形成于唐代,到宋朝时达到顶峰,因而有“宋词”之称。宋词流传下来两万多首,词家千余人。宋代词人主要代表有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等。
苏城,号东坡,生活在北宋,四川眉山人,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他写的散文,不受文体形式拘束,独具一格。他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他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扩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生活在两宋之交。她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她在《如梦令》一词中,描写夜雨后的海棠,用平易的字写出令人叫绝的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北宋灭亡,李清照流亡到南方,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不久,志趣相投的丈夫病逝,又给她很大的打击。国家的变乱,个人身世的飘零,都在她的创作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她对南宋统治者贪图苟安,极为不满,写出了慷慨雄劲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辛弃疾,字幼安,生活在南宋时期。他参加过抗击金兵的斗争,在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做过地方官,多次提出抗金的主张。由于南宋统治者执行妥协求和的政策,使他恢复中原的壮志,未能付诸实现。辛弃疾留下来的词有600首,在宋代词人中是作品非常丰富的一位作家。他的词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多以要求抗金、收复中原为题材。他的词大都写得慷慨激昂、气势雄壮。代表作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曲,有歌曲和戏曲两类。元曲包含散曲和杂剧两个部分,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戏剧。元朝剧作家人材辈出,关汉卿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
关汉卿,大都人,一生创作了63个剧本,留传至今的有12个。他了解人民疾苦,熟悉民间语言,这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活力。关汉卿常与演员交往,甚至亲自导演和登台演出。他写的一支散曲,道出了自己坚强不屈的人格:“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他的代表作《窦娥冤》,描写了青年女子窦娥遭无赖诬陷,被昏官叛处死刑;但她坚强不屈,在刑场上愤怒地谴责代表统治者的“天”和“地”。她呐喊:“地也,你不分好坏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她发出“血溅白旗,六月下雪”的誓愿。关汉卿用浪漫主义手法,让她的誓愿全部应验,以此来揭露元朝的黑暗统治。这个悲剧,700多年来久演不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除关汉卿外,元朝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剧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和马致远的《汉宫秋》等。它们在艺术上和思想上都有相当成就。
表现形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