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中环境因素的表现?

2024-11-03 03:28:1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决定了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管理模式,即行政型审计模式。这种模式的不足是独立性差。国务院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家审计机关作为执行机关的部门监督执行机关自身,其工作力度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政府的某些行政活动有悖于法律,或在行政活动中存在短期行为或存在区域利益、行政级次利益、部门单位利益冲突时,尤其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审计就不能客观公允地表达审计意见。有些问题能不能处理还要看当地政府的态度,当上级或其他部门再次检查时,审计风险就可能暴露出来。

  2、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国家审计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完善、健全经济环境,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上来。这必然增加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国有资产管理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在利益驱动下,舞弊现象频频发生。2001年审计署深圳特派办审计的粤海铁路私分国有资产案,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一国有资产流失案经历了第十四次审计才被彻底揭露,这其中公司组织结构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及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健康给审计带来的难度和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回答2:

1.
法制环境日趋完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审计法》为中心,相关审计法规为配套的比较完整的审计法规体系,同时,《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法规中,分别对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中的行为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失误,一旦损害了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有关单位,对于影响和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采取一定的维权措施是必然的。因此,日趋完善的法律、法规,客观上产生了审计风险的存在。
2.
审计管理体制不完善。独立性是审计最根本的特征之一,也是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的前提条件。地方审计机关是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其经费和人事关系隶属于地方政府,必须接受地方政府的领导。与此同时,法律又要求审计机关对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即所谓的“同级审”)。这种监督使审计机关不具备完成任务所须的职能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这会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与公正,使审计结果与事实存在偏差,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3.
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不对称。随着经济全球化,审计范畴不断扩展,审计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双方掌握的信息资料是不对称的,审计机关总是处于弱势方,以此为基本依据做出审计判断及审计结论,产生审计风险的概率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