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的开展工作

2025-04-24 04:18: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认识变质作用的基础上,掌握了能够鉴定变质岩名称的方法以后,在旅行路线上遇到变质岩时,就可以进一步做些变质岩的初步调查或研究工作了。现就不同的变质区如何开展工作问题,简述如下:
(1)热接触变质岩区的工作。 
热接触变质岩区也就是侵入体与围岩相接的地带。在这里,首先要穿越接触带的剖面,也就是决定一条从侵入体到未变质围岩之间的路线,观察侵入体的岩石名称及其岩性;观察围岩受侵入体的接触变质的影响——出现何类变质岩,其岩性特点,变质矿物,有否成矿的条件和可能,接触带上有无断裂之类的构造控制?未变质岩石的名称及其岩性,围岩属于哪个地质时代?侵入体属于哪个地质时代?等等。把这许多必须了解的内容,作沿途记录,作剖面示意图,采集有代表性的标本以及摄影或素描。 如果交通、人力、物力、时间条件允许的话,可作再详细一些的观察,诸如追索接触带在面上分布的范围,观察蚀变晕圈的发育情况。再进一步,还可根据变质矿物的组合关系,划分出蚀变的相带——即内带、中带、外带。同时还可研究热变质岩石与原岩性质的关系,甚至注意多期变质的叠加作用,不同变质带上所赋存的矿产关系。
(2)区域变质区的工作。 
由于区域变质作用而产生的变质岩分布面积广阔,岩石情况亦特别复杂,而且其间的褶皱、断裂等构造又十分发育,因此,在这里工作的难度也较大。首先,根据地层走向选择剖面线以后,在旅途行进中,要像研究沉积岩层那样,注意各变质岩层的上下层序关系,即排除由于褶皱或断层的干扰,恢复其原来的正常层位。当然,这项工作往往不是穿越一条剖面就能“一次性”成功的,而要多几条剖面相互比较才能接近正确。 其次,在观察剖面过程中,要恢复原岩的性质——是沉积岩还是火成岩。如果确定为沉积岩,再进一步判断其原岩的名称,并运用研究沉积岩的办法,研究它们的沉积旋回、沉积建造的特征。注意地层间的不整合、假整合等有助于划分层序的接触关系。努力搜寻其中浅变质岩系(例如板岩)里的化石痕迹,一旦
若有发现,并能确定其鉴定价值,便能牵动全局,整个变质岩系的时代及各套岩层的层序也许能迎刃而解。例如笔者等在本世纪60年代初期在江西南部“龙山群”(前泥盆纪的地层)变质岩系地区工作时,一个多月过去了,还没有搞清楚它们的层序关系。后来,有位学生在一处浅变质的板岩中找到一些笔石碎片,带队的教师很受启发,认为这是揭开此间变质岩系时代之谜的重要线索,于是专门组织队伍,就在出现笔石碎片的上下层地段,分段包干,着力搜寻。通过“顺藤摸瓜”的办法,终于在这里的几个岩层中找到了保存相当完整而精美的笔石(图6.7),经鉴定,属于早奥陶世的种类,从而结合岩性、层位的接触关系,大致确定了自寒武纪至奥陶纪的各个大的层位。后来,又接连在寒武系下部的板岩中发现了海绵骨针化石(图6.8),从而又划分出震旦系地层。这样,几十年来,一直把厚达几千米甚至上万米的前泥盆纪变质岩系“龙山群”地层,分解为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三个系,进而在各系内再分出若干组。在分层基础上,结合岩性、岩相及沉积旋回的研究,初步摸清了早古生代时期此间原为“地槽区”。进而又证实了此间的花岗岩分属于两个不同时期形成的:一是志留纪晚期的“加里东花岗岩”;一是中生代的“燕山花岗岩”,而且此间的大量金属矿产与“燕山花岗岩”的入侵活动有关。在研究区域变质岩系的时候,还可注意各类变质岩系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注意不同岩石和矿物组合的关系,总之,注意变质程度和变质作用问题,并联系找矿标志和成矿规律。
(3)混合岩化区的工作。 
首先要注意混合岩的基体和脉岩的特点,形态特征,交代作用等。注意混合岩化的强度带及其与区域构造(断裂带和褶皱带)作用的关系,甚至可以了解混合岩化的期次问题。一般而言,混合岩化区的观察工作并非单独进行的,它是在研究区域变质岩区内的附带工作,因此,诸如矿产之类的问题,也都跟研究区域变质岩同样地进行了。